《次韵寄题建阳马氏亦乐园》

时间: 2025-01-06 07:04:03

匹如迂叟洛中园,花竹依稀五亩宽。

梧树参天栖凤集,桧根入地蛰龙蟠。

翁求真乐希颜子,世着清名慕邴丹。

身是双溪前令尹,胜游蹉过不曾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匹如迂叟洛中园,花竹依稀五亩宽。
梧树参天栖凤集,桧根入地蛰龙蟠。
翁求真乐希颜子,世着清名慕邴丹。
身是双溪前令尹,胜游蹉过不曾观。

白话文翻译:

这如同迂腐的老者在洛阳的园子,花竹稀疏,面积五亩。
高大的梧桐树下栖息着凤凰,柏树根深埋入地,藏着潜伏的龙。
老翁追求真乐,希望能像颜渊那样,世人敬仰的清名如邴元。
我曾在双溪担任令尹,胜景游览却从未曾见。

注释:

  • 匹如:就像、仿佛。
  • 迂叟:迂腐的老者。
  • 洛中园:洛阳的园子。
  • 依稀:稀疏、模糊。
  • 梧树:梧桐树,古时认为其能栖息凤凰。
  • 桧根:柏树的根。
  • 蛰龙蟠:潜伏的龙蜷缩在地底。
  • :老者,这里指追求真乐的老者。
  • 希颜子:仰慕孔子的学生颜渊。
  • 邴丹:邴元,名声清白的人。
  • 双溪:指双溪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石洲,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清丽见称,尤其擅长词和诗。刘克庄在诗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刘克庄在建阳的马氏亦乐园游玩时,受到园中景致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次韵寄题建阳马氏亦乐园》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以“匹如迂叟洛中园”开篇,直观地描绘出园中景色,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气氛。“花竹依稀五亩宽”则点出这片园地的面积,给人一种幽静且不失开阔的感觉。

接下来的“梧树参天栖凤集,桧根入地蛰龙蟠”中,诗人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意象,梧桐与凤凰的结合象征着高洁与理想,柏树根深则暗喻潜藏的力量与智慧。

“翁求真乐希颜子,世着清名慕邴丹”则引入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真乐的追求和对名声的渴望,颜渊与邴丹的提及,显示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敬仰。

最后两句“身是双溪前令尹,胜游蹉过不曾观”则是一种自我反思,身为地方官的诗人感慨自己在繁忙的官场中未能真正享受自然的美好,既有对官职的无奈,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于一体,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匹如迂叟洛中园:像一个迂腐的老者在洛阳的园子。

    • 这里比喻自己在园中感到的孤独与无奈。
  2. 花竹依稀五亩宽:花和竹子稀疏,园子大约五亩。

    • 描绘出园中景象,传达出一片幽静。
  3. 梧树参天栖凤集:高大的梧桐树上栖息着凤凰。

    • 通过神话意象,象征着理想与志向。
  4. 桧根入地蛰龙蟠:柏树根深藏着潜伏的龙。

    • 表达自然的深邃与神秘。
  5. 翁求真乐希颜子:老者追求真实的快乐,如同颜渊。

    • 引用儒家思想,表明对真理的渴求。
  6. 世着清名慕邴丹:世人仰慕清白名声的邴丹。

    • 进一步强调名声的重要性。
  7. 身是双溪前令尹:我在双溪担任令尹。

    • 介绍自己的身份,表达身世背景。
  8. 胜游蹉过不曾观:美好的游览却未曾亲历。

    • 反思自己未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迂叟”比喻自己,表现孤独感。
  • 对仗:“梧树参天,桧根入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物象如“梧树”、“桧根”传达情感,富有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境遇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树:象征理想与高洁。
  • 桧根:隐喻潜藏的智慧和力量。
  • 凤凰:象征重生与美好。
  • :象征力量与潜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迂叟”是指什么?

    • A. 年轻人
    • B. 迂腐的老者
    • C. 士大夫
  2. 诗中提到的“梧树”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理想与高洁
    • C. 财富
  3. 诗人对“真乐”的追求来源于哪个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颜渊
    • C. 孙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与此诗都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陶渊明更强调的是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而刘克庄则更关注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