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载辟载韨,丞相是临。
弛其武刑,谕我德心。
其危既安,有长如林。
曾是欢譊,化为讴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丞相的宽厚与仁爱,像风载着雨,给予我们安宁。他放下武力的严刑,来宣扬道德的心志。国家的危机已经平息,像大树一样长久安稳。曾经的欢声笑语,化作了美妙的歌声。
注释
- 载辟载韨:指风雨交加的天气,形容环境的变化。
- 丞相:古代中国的最高官职之一,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 弛:放松、解除。
- 武刑:指严厉的武力镇压或刑罚。
- 谕:宣告、传达。
- 德心:即道德的心志、精神。
- 危安:指国家或社会的危机与安定状态。
- 欢譊:欢声笑语。
- 讴吟:歌唱、吟咏。
典故解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政治的变化。柳宗元生活的唐代,正值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时期。丞相作为权力的象征,其举措往往影响国家的安定与发展。诗中提到的“武刑”与“德心”,反映了当时对政治手段的思考,即以德治国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宗元,号柳州,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柳宗元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腐败政治的不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宪宗时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与民众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在政治风波中,丞相的宽仁治理成为社会安定的关键,诗人借此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丞相的仁德,传达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期待。开头两句以“载辟载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象征着丞相治理国家的智慧与包容。接着,诗人提到“弛其武刑”,这句话富有深意,强调了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暗示当时政权需要转变治理方式,从严厉的武力统治转向更为仁爱的治国理念。
在“其危既安,有长如林”中,诗人用“长如林”来比喻国家的繁荣与安定,既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暗含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曾是欢譊,化为讴吟”,更是将国家安定后的美好愿景生动地展现出来,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整首诗在音韵上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展示了柳宗元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政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载辟载韨:比喻自然力量的变化,暗示政治环境的变动。
- 丞相是临:强调丞相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 弛其武刑:表现出治国方略的转变,呼唤仁政。
- 谕我德心:提倡道德治国,强调内心的道德信念。
- 其危既安:国家的危机已经解除,安定下来。
- 有长如林:比喻国家的安定持久,像森林一样长久。
- 曾是欢譊:回忆过去的欢声笑语。
- 化为讴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如林”形象地表达了安定的长久性。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了平衡与和谐的结构。
- 象征:自然现象象征政治状态,增强了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以德治国,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国家安定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丞相:象征权力与治理。
- 武刑:代表严厉的统治手段。
- 德心:象征仁爱与道德治理。
- 欢譊:表现民众的欢乐与安宁。
- 讴吟: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丞相主要代表什么?
- A) 权力
- B) 仁德
- C) 严刑
-
“弛其武刑”表达了什么样的治理理念?
- A) 以武治国
- B) 以德治国
- C) 不管不问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仁政的推崇
- C) 对个人的追求
答案
- B) 仁德
- B) 以德治国
- B) 对仁政的推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但在表现手法上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夜泊牛渚怀古》:虽主题不同,但同样使用了自然意象来映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集》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