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余,保荆衡巴巫,》
时间: 2025-01-14 10:0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余,保荆衡巴巫
作者: 柳宗元 〔唐代〕
苞枿矣,惟恨之蟠。
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
曰我旧梁氏,缉绥艰难。
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
圣人作,神武用。
有臣勇智,奋不以众。
投迹死地,谋猷纵。
化敌为家,虑则中。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缧降王。定厥功。
澶漫万里,宣唐风。
蛮夷九译,咸来从。
凯旋金奏,象形容。
震赫万国,罔不龚。
白话文翻译:
这段诗歌描绘了一个古代的政治局势,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及对未来的希望。诗中提到的“梁氏”指的是旧日的家族或国家,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土辽阔的自豪感,同时也表现了对外族的包容与融合。诗中提到的“圣人”和“神武”暗指古代英明的统治者,展现了对贤能之士的崇敬。
注释:
- 苞枿:指树木的花果,象征繁荣。
- 蟠:缠绕、曲折,暗指复杂的局势。
- 弥巴蔽荆:表示广袤的巴蜀地区,暗示地理上的辽阔。
- 江汉之阻:指长江和汉水的阻隔,暗指地理上的优势。
- 圣人作,神武用:出自古代对贤明君主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散文和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借古代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与治理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柳宗元通过对地理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诗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了英明统治者的重要性,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在艺术上,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歌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苞枿矣,惟恨之蟠:开头以自然景象引入,表达了对繁荣的向往。
- 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强调地理的辽阔和安全,暗示国家的稳定。
- 曰我旧梁氏,缉绥艰难:回忆往昔的“梁氏”,表达了治国的艰辛。
- 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江汉的阻隔为都城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 圣人作,神武用:强调贤明统治者的重要性。
- 有臣勇智,奋不以众:指有才干的臣子,勇敢而智慧。
- 投迹死地,谋猷纵:指在艰难的环境中谋划发展。
- 化敌为家,虑则中:强调化敌为友的重要性。
-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外族的团结,表现包容。
- 系缧降王。定厥功:通过稳固政权,彰显功业。
- 澶漫万里,宣唐风:描绘国家的繁荣。
- 蛮夷九译,咸来从:外族纷纷归附,展现包容政策。
- 凯旋金奏,象形容:胜利的号角,彰显荣光。
- 震赫万国,罔不龚:国家的威势响彻四方。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治国理政的渴望,以及对贤明统治者的崇敬,反映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极:象征稳定和安全。
- 江汉:代表地理优势和文化传承。
- 蛮夷:暗示外族的融合和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柳宗元
C. 杜甫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圣人”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英明的统治者
C. 农民
答案:B -
诗中的“江汉之阻”寓意是什么?
A. 地理的阻隔
B. 国家安全
C. 社会动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柳宗元的作品与杜甫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区别。柳宗元更注重对历史和地理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国家的关怀上,虽然路径不同,但都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