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寺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7:50:22

天迥云收霁色空,乔林还绕寺当中。

阴森小径千重竹,萧飒虚亭四面风。

暮霭不兴山抹黛,夕阳西下水流红。

自惭怯懦承庥庇,安得民称几寸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迥云收霁色空,
乔林还绕寺当中。
阴森小径千重竹,
萧飒虚亭四面风。
暮霭不兴山抹黛,
夕阳西下水流红。
自惭怯懦承庥庇,
安得民称几寸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天空,白云散去后的清新景色,寺庙被高大的乔木环绕。阴暗的小径上,竹子层层叠叠,空旷的亭子四面吹来阵阵微风。黄昏时分,山峦的黛色被暮霭笼罩,夕阳西下,水面映出红色的光辉。诗人自感怯懦,无法承受庙宇的庇护,想问百姓哪里能称得上几寸葱的价值。

注释:

  • 天迥:天空高远的样子。
  • 霁色:雨后天晴的清澈色彩。
  • 乔林:高大的树林。
  • 阴森:阴暗、幽深的样子。
  • 萧飒:形容风声凄凉。
  • 虚亭:空旷的亭子。
  • 暮霭:黄昏时的阴霭。
  • 抹黛:山体被暮色笼罩,似被涂抹成黛色。
  • 承庥庇:承受庙宇的庇护。
  • 几寸葱:隐喻微薄的能力或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舜卿,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对罗汉寺的游览过程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和对自身能力的自省。

诗歌鉴赏:

《罗汉寺 其二》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深邃的思考。开篇的“天迥云收霁色空”,描绘了一幅雨后晴空的明媚景象,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乔林还绕寺当中”的描写,将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阴森小径千重竹,萧飒虚亭四面风”,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竹林的阴森和微风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尤其是“虚亭”一词,给人以空灵之感,似乎在暗示一种超然的境界。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转向了黄昏,诗人用“暮霭不兴山抹黛,夕阳西下水流红”呈现出一种悲凉的美。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水面,映衬出一幅温暖而又带有淡淡伤感的画面。最后两句则引发了诗人内心的自省,“自惭怯懦承庥庇,安得民称几寸葱”,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诗人不仅在描绘自然美景,也在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清晨雨后的晴空与环绕寺庙的高大树林,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 第三、四句:通过小径和亭子的描写,表现出环境的幽静与微风的萧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第五、六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暮霭和夕阳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第七、八句:诗人对自身的自省,表现出一种自责与无奈,反映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抹黛”形象地描绘了山色的变化。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我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意象分析:

  • :象征清新与希望。
  • :体现宁静与内心的寻求。
  • :象征坚韧与清雅。
  • 夕阳:代表生命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 :象征流动的人生与情感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迥云收霁色空”中的“霁”指的是什么?

    • A) 雨后
    • B) 晴天
    • C) 雪天
    • D) 风天
  2. 诗中“阴森小径千重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宁静
    • C) 伤感
    • D) 生气
  3. “自惭怯懦承庥庇”中,诗人感到什么?

    • A) 自豪
    • B) 自责
    • C) 高兴
    • D) 无奈

答案

  1. A) 雨后
  2. B) 宁静
  3. B) 自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夜泊牛津》- 李白:描绘夜晚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对比

  • 韩舜卿的《罗汉寺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美,但前者更侧重于自我的反思,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