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仞白云端,经春雪未残。
夏消江峡满,晴照蜀楼寒。
造境知僧熟,归林认鹤难。
会须朝阙去,只有画图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峨嵋山的壮丽景致。高耸入云的山峰,春天的雪尚未融化。随着夏天的来临,江峡的水已满,晴朗的阳光照耀着蜀地的楼阁,令人感到一丝寒意。造访这里的僧侣大都熟悉这片土地,然而回归林间却难以认出白鹤的踪影。最终,诗人意识到要想真正领略这美景,只有亲自去朝拜皇宫,眼前的景色只能通过画图来欣赏。
注释:
- 万仞:形容山高,"仞"为古代长度单位,指十尺,因此“万仞”指非常高的山。
- 白云端:山顶与白云相接,形容山势巍峨。
- 经春雪未残:春天时,雪尚未完全融化,表现出山的冷峻。
- 夏消江峡满:夏季来临,江水涨满,描绘出夏日的景象。
- 晴照蜀楼寒:阳光明媚下,蜀地的楼阁却透着寒意,表现出自然的反差。
- 造境知僧熟:指对这片景致熟悉的僧侣,暗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与体悟。
- 归林认鹤难:回到树林中却难以辨认白鹤,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 会须朝阙去:诗人希望能去朝拜皇宫,暗示对更高追求的渴望。
- 只有画图看:强调眼前的美景只能通过画作来欣赏,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字维城,号秋水,唐代诗人,生于唐德宗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被称为“清新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与情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峨嵋山》创作于一个诗人游历峨嵋山时,作品中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思考,体现出唐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与向往。
诗歌鉴赏:
《峨嵋山》是一首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于一体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峨嵋山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人内心的感慨。开篇以“万仞白云端”引入,展现了峨嵋山的巍峨和雄伟,接着提到春雪未融,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春天的残雪与夏日的湖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多变与神秘。
在“造境知僧熟,归林认鹤难”这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僧侣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但又感受到人对自然的陌生与疏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结尾的“会须朝阙去,只有画图看”则流露出诗人对更高理想与境界的渴望,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情感,似乎暗示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山水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仞白云端:意指峨嵋山高耸入云,极为壮观。
- 经春雪未残:春天时雪仍未融尽,展现出寒冷的气息。
- 夏消江峡满:夏天来临,江峡水流满溢,体现出自然的变化。
- 晴照蜀楼寒:阳光照耀下的蜀地楼阁,反而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形成对比。
- 造境知僧熟:对这片美景熟悉的僧侣,暗示人对自然的理解。
- 归林认鹤难:回归树林却难以辨认白鹤,传达出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 会须朝阙去:诗人渴望去朝拜皇宫,象征对更高理想的追求。
- 只有画图看:最终只能通过画作来欣赏美景,体现出一种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仞白云端”,以高度比喻山的巍峨。
- 对仗:如“夏消江峡满,晴照蜀楼寒”,上下句对仗工整。
- 拟人:如“认鹤难”,使自然生灵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峨嵋山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感,传递出一种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空灵。
- 雪:象征着纯洁与冷静。
- 江峡: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壮阔。
- 蜀楼:体现了人文景观的与自然的和谐。
- 鹤:象征着高洁与追求自由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万仞”指的是什么? A. 高度 B. 深度 C. 广度
答案:A -
填空题:诗中“夏消江峡满”描绘了__的场景。 答案:夏天水流满溢的场景
-
判断题:诗人对峨嵋山的描写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无奈与疏离。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写自然景观,表现出高山的壮丽,但李白的情感更加豪放,而郑谷则显得更加细腻。
- 《望岳》:杜甫的作品关注人事,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