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渭州经略王龙图
作者: 梅尧臣
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
卷旗瞻汉地,收马入胡天。
练卒朝营鼓,鸣筝夜峡泉。
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一位儒将来到边塞,敌人的尘埃不再侵犯边疆。将旗帜卷起,眺望汉地,收起马匹,进入胡人的天际。清晨的营地里鼓声阵阵,夜晚峡谷中筝声悠扬。遥远的玉关之路,烽火信号不必传递。
注释
- 儒将:指有文采的将领,强调他的文化背景。
- 临塞:到达边塞。
- 虏尘:敌人的尘埃,指敌人入侵的迹象。
- 卷旗:收起战旗,象征和平。
- 瞻汉地:眺望汉朝的土地。
- 收马入胡天:把马收回,避免进入敌人区域。
- 练卒:训练有素的士兵。
- 营鼓:军营中的鼓声。
- 鸣筝:夜晚吹奏筝曲,描绘宁静的夜晚。
- 玉关路:指通往边关的道路。
- 烽火:烽火信号,用于传递军事信息。
典故解析
- 玉关:古代边防要塞,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防御。
- 儒将:在历史上,许多文人也担任军事职务,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关注社会、历史和自然。他的诗风简练、清新,常用机智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需要捍卫边疆的时候。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国家边防的关心和对将领的赞颂。
诗歌鉴赏
《寄渭州经略王龙图》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与军事将领的赞美。诗中通过对儒将的描写,展示了他在边疆的威仪与和平的追求。首句“儒将一临塞”引入了诗的主题,强调了这位将领的文人气质。接下来的“虏尘无犯边”则描绘了他到来后,敌人不再侵犯的局面,展现了将领的威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军营生活的细致描绘,构建出一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氛。
作者运用了“卷旗瞻汉地”的意象,象征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和平的渴望。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军营的生活和烽火的传递,表现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整首诗在气势上既有雄浑的军事气息,又透出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儒将一临塞:一位文人将领来到边疆,带来新的气象。
- 虏尘无犯边:敌人的侵扰消失,边疆安宁。
- 卷旗瞻汉地:将军旗卷起,眺望故土,表现出思乡之情。
- 收马入胡天:把马收回,避免进入敌境,显示出小心谨慎。
- 练卒朝营鼓:早晨军营中响起练兵的鼓声,显示出军队的气势。
- 鸣筝夜峡泉:夜晚在峡谷中传来筝声,表现出宁静祥和的生活。
- 遥知玉关路:遥远的玉关之路,象征着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 烽火不须传:烽火信号不再需要传递,说明边疆安稳。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比喻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具表现力,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兵役的关心,表现了将领的勇敢和智谋,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边塞:象征着国家的防线和安全。
- 儒将:代表着文人将领的风范。
- 烽火: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讯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儒将”指的是: A. 文人将领
B. 军事将领
C. 普通士兵 -
“卷旗瞻汉地”表达了: A. 对敌人的挑战
B. 对故土的眷恋
C. 对战争的向往 -
“烽火不须传”说明什么? A. 战争即将来临
B. 边疆安宁
C. 信息传递不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可以将梅尧臣的《寄渭州经略王龙图》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更注重于将领的角色和边防的安宁,而后者则更多地抒发了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两首诗虽然在主题上有不同,但都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梅尧臣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