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八襏襫》

时间: 2025-01-06 10:44:29

上襏与下襫,青蓑苦能织。

晓披春雨来,晚晒阳坡侧。

蔽身常自足,冲湿曾为得。

任从野风吹,已敌寒蓬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襏与下襫,青蓑苦能织。
晓披春雨来,晚晒阳坡侧。
蔽身常自足,冲湿曾为得。
任从野风吹,已敌寒蓬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农具和农人的生活情景。上襏和下襫是农民身上的衣物,青蓑是用来遮雨的斗篷,虽然这些衣物不易织造,但它们却是农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清晨时分,春雨飘洒,傍晚时分,阳光洒在坡地上。身上的衣物能遮挡身体,常常自给自足,虽然它们曾经被雨水浸湿,但这也是为了收获。即使任凭野风吹拂,这些衣物也足以抵挡寒冷,再也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注释

  • 襏(sè):古代农人穿的上衣。
  • 襫(shī):古代农人穿的下衣。
  • 青蓑:青色的斗篷,用于遮挡雨水。
  • 蔽身:遮盖身体。
  • 冲湿:被雨水淋湿。
  • 寒蓬色:指被风吹过后显得苍白的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华横溢。他的诗作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常常流露出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梅尧臣的晚年,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的生活艰辛,而诗人通过描绘农具和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农人的同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八襏襫》,虽是描写农人日常生活的诗作,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深邃而丰富。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上襏与下襫,生动地刻画了农人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在艰辛的生活中仍然自给自足的精神。青蓑的“苦能织”一句,反映了农人生活的不易,然而这种苦却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彰显出农民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农人在春雨中工作的场景,晨曦中的细雨与傍晚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两句则表现出农人面对自然的坚韧与乐观,即便是遭遇风吹雨打,他们的斗篷也能抵挡寒冷,象征着农人的生存智慧和顽强意志。

整首诗通过对农具、天气和农人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画面,传达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襏与下襫:对比农人穿的衣物,强调其朴素和实用。
  2. 青蓑苦能织:暗示农人生活的艰辛,但也体现出他们的能力与勤劳。
  3. 晓披春雨来:描绘早晨的春雨,营造出自然的清新气息。
  4. 晚晒阳坡侧:傍晚时分,阳光洒在坡地上,形成对比,传达出一天的劳作。
  5. 蔽身常自足:强调农人的自足和独立,表达了对自给自足的赞美。
  6. 冲湿曾为得:说明雨水的浸湿是为了更好的收获,表现出农民的智慧。
  7. 任从野风吹:展现出农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8. 已敌寒蓬色:最后一句总结,农人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彰显出生命的韧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上襏与下襫的对比,突出农人的生活状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青蓑象征着农人的勤劳与坚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农民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生存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襏襫:象征农民的朴素与劳动。
  • 青蓑:象征遮挡风雨的坚韧与生存智慧。
  • 春雨与阳光: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体现出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农人早晨工作的景象? A. 晚晒阳坡侧
    B. 晓披春雨来
    C. 任从野风吹
    D. 冲湿曾为得

  2. 诗中提到的“青蓑”主要用来做什么?
    A. 织布
    B. 遮挡雨水
    C. 装饰
    D. 乘凉

  3.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消极
    B. 乐观
    C. 绝望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中的农民生活,但其情感更多是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王维《鹿柴》:通过山水描写,展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梅尧臣相关研究论文及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