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中吕调)》
时间: 2025-01-01 15:0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中吕调)
作者: 柳永 〔宋代〕
佳景留心惯。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
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
倾城巧笑如花面。恣雅态明眸回美盼。
同心绾。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
夜永欢余,共有海约山盟,
记得翠云偷翦。
和鸣彩凤于飞燕。间柳径花阴携手遍。
情眷恋。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
忍聚散。况已结深深愿。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美好的景色和年轻人的爱情,感慨彼此之间的情感深厚。街巷中传来笙歌,华丽的院落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倾国的美人如花般的笑容,优雅的神态和明亮的眼眸令人心醉。彼此相知相爱,却又感到相逢太晚,深情的缠绵在悄静的洞房中,夜色漫长,欢愉依旧。两人共同许下海誓山盟,记得那偷情的柔情瞬间。愿意在花影间手牵手,情意绵绵。忍不住聚散,已经结下了深深的愿望。希望在人间和天上,能够经历无数个黄昏与晨雨的重聚。
注释:
- 佳景:美好的景色。
- 笙歌:指乐器和歌声,形容热闹的场景。
- 倾城:形容女子的容貌极为美丽,能倾倒整个城市。
- 绣被:用绣花的被子,暗示温柔的情境。
- 海约山盟:比喻誓言坚贞,形容爱情的坚定性。
- 翠云偷翦:形容轻盈的爱情和秘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号雪舟,宋代著名词人,词风婉约,善于抒写离愁别恨,常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著称。
创作背景:在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柳永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情感。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典型的柳永风格的词,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细腻描绘。词的开头便以“佳景留心惯”引入,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习惯性关注。接着,词中通过描绘街巷中的笙歌、华丽的庭院以及美丽女子的笑容,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欢快的气氛。
词中不仅仅描绘了景物,更深刻地表达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织。尤其是“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一句,传达出对爱情时机的惋惜与无奈,表现出对彼此深情的渴望。后面的“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则进一步渲染出爱侣之间的甜蜜与温馨。整首词在描绘爱情的甜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此外,词中“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一句,既是对爱情永恒的期盼,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柳永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景留心惯:美好的景色常常留在心中。
-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情感深厚。
- 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街巷中传来乐声,华丽的庭院景象。
- 倾城巧笑如花面:美人笑容如花,令人心动。
- 恣雅态明眸回美盼:优雅的姿态和明亮的眼眸令人陶醉。
- 同心绾:心意相连。
- 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相逢太晚,感到遗憾。
- 缱绻:缠绵的情感。
-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深,洞房内的温柔情境。
- 夜永欢余,共有海约山盟:漫长的夜晚与共许的誓言。
- 记得翠云偷翦:记得那偷情的美好瞬间。
- 和鸣彩凤于飞燕:愿意与爱人共飞,象征爱情的美好。
- 间柳径花阴携手遍:在花影间手牵手。
- 情眷恋:深情相许。
- 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轻声约定,情意无尽。
- 忍聚散:难以忍受离别与重聚。
- 况已结深深愿:深深的愿望已经缔结。
-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希望在世间与天上,日日夜夜相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笑容比作花,形象生动。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称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情感细腻而深刻,展现了柳永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景:象征美好生活。
- 笙歌:代表欢快的生活氛围。
- 花: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 绣被:象征温柔的情感。
- 海约山盟:象征爱情的坚定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提到的“倾城巧笑”是形容什么? A. 山水
B. 美人
C. 风景
D. 乐声 -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向往
B. 对爱情的期盼
C. 对友谊的珍惜
D. 对人生的感慨 -
词中提到的“海约山盟”是什么意思? A. 诗人的旅行
B. 朋友的约定
C. 爱情的誓言
D. 自然的景观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 柳永的《洞仙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思念,但柳永更侧重于描绘外部环境与气氛,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柳永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