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虏道中次韵会亭》

时间: 2025-01-19 19:59:40

平野风烟阔,孤村父老存。

薄云低故堞,落日逐輶轩。

分裂时云久,澄清敌未吞。

春光满花柳,天道竟何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野风烟阔,孤村父老存。
薄云低故堞,落日逐輶轩。
分裂时云久,澄清敌未吞。
春光满花柳,天道竟何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辽阔的平原,烟雾弥漫,村庄孤独,只有一些老人在生存。薄薄的云层低低地笼罩着古老的城墙,落日伴随着车队缓缓西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分裂,天空的云层终于澄清,而敌人依然未能被吞并。春光明媚,花柳繁茂,然而天道究竟要说些什么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宽广、辽阔。
  • :生存、存在。
  • 薄云:轻薄的云。
  • 故堞:旧的城墙。
  • 落日:夕阳,日落之时。
  • 輶轩:古代的车队。
  • 分裂:指国家或地区的分裂状态。
  • 澄清:清晰、明净。
  • :敌人。
  • :吞并、消灭。
  • 春光:春天的光景。
  • 天道:自然法则或天意。

典故解析

  • “分裂时云久”:此句可能隐喻国家动乱时期的沧桑与不易,借用“云久”表达了历史的悠久和沧桑。
  • “春光满花柳”:此处指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希声,号元白,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情感,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可能是在旅途中所作,借景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使虏道中次韵会亭》通过四个意象呈现了一幅开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起首两句“平野风烟阔,孤村父老存”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田园风光,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宁静与动荡。这里的“孤村”象征着在历史洪流中孤立无援的普通百姓。接下来的“薄云低故堞,落日逐輶轩”则把视角转向即将落幕的夕阳,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无情。

“分裂时云久,澄清敌未吞”一句则让人感受到时局的严峻与复杂,表达了对于国家分裂的忧虑和对未来局势的期盼。尽管眼前环境清晰明朗,但敌人依旧未能消除,暗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最后一句“春光满花柳,天道竟何言”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但诗人却对天道感到无言,仿佛在质疑自然法则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与深沉的社会思考相结合,展现了洪适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野风烟阔:描绘了辽阔的平原和广阔的天空,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2. 孤村父老存:突显了乡村的孤独与宁静,表现了普通人生活的坚韧。
  3. 薄云低故堞:低垂的薄云与古老的城墙形成对比,暗示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4. 落日逐輶轩:夕阳西下,车队渐行渐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5. 分裂时云久:历史的分裂状态延续已久,给人以沉重感。
  6. 澄清敌未吞:尽管局势有所好转,但敌人依然存在,暗示了斗争的持续。
  7. 春光满花柳: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繁荣。
  8. 天道竟何言:对天道的思考,引发对自然法则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光满花柳”,将春天与美好事物相联系。
  • 对仗:如“平野风烟阔,孤村父老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天道竟何言”,将自然法则人格化,引发哲学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洞察,传达出一种既有忧虑又有希望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野:象征着宽广与自由。
  • 孤村:代表着孤独与坚韧的人性。
  • 薄云: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历史的沧桑。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
  • 春光: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村父老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孤独与宁静
    • B. 热闹与繁华
    • C. 忧虑与恐惧
  2. “薄云低故堞”中的“故堞”指的是什么?

    • A. 新建的城墙
    • B. 古老的城墙
    • C. 破败的房屋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历史与命运的深思
    • C. 对爱情的抒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比。
  2.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现了自然美与人生感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使虏道中次韵会亭》与李白的《将进酒》在风格上有显著区别。前者静谧中带有思考,后者则激昂豪放,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在各自的艺术风格中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历史的关系,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视角与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