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卢自右史假北门出疆再用前韵》

时间: 2025-01-19 20:01:42

汉节螭坳出,青毡映父兄。

天方摧丑虏,人已望神京。

使指今兹重,边尘定可清。

归来陈口伐,莲烛问严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景卢自右史假北门出疆再用前韵
作者: 洪适 〔宋代〕

汉节螭坳出,青毡映父兄。
天方摧丑虏,人已望神京。
使指今兹重,边尘定可清。
归来陈口伐,莲烛问严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汉朝的节令如同龙头般越过了险峻的山岗,青色的毡子映衬着我的父兄。
天边正要摧毁丑陋的敌人,人人都在仰望着京城的方向。
如今使者再次到来,边疆的尘埃一定能得到清扫。
归来后在陈口进行庆贺,莲烛之下询问严氏更替的消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汉节:指汉朝的节令或节度,象征着权威和统治。
  • 螭坳:指山坳,形容险峻的地势。
  • 青毡:青色的毡子,可能是指战袍或军旗的颜色。
  • 丑虏:指敌人,带有贬义。
  • 神京:指京城,象征着国家的中心。
  • 使指:使者的指示或命令。
  • 边尘:边疆的尘土,象征战争的骚扰。
  • 陈口:可能指某个地名,具体含义不明确。
  • 莲烛:指一种灯具,通常用于庆祝场合。

典故解析

  • “汉节螭坳出”:可联系汉朝的历史,强调汉朝的强盛与威武。
  • “人已望神京”:反映出人民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约1052年-1116年),字仲明,号景卢,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国家面临外敌压力,诗人通过描绘出征和归来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士兵的赞美。

诗歌鉴赏

本诗以汉节象征国家的威严,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首句用“汉节螭坳出”开篇,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展示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和奉献精神。接着“青毡映父兄”则突显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情感,青毡不仅是战袍的象征,也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牺牲和责任。中间两句“天方摧丑虏,人已望神京”则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愤慨与对胜利的期待,描绘了士兵们在战斗中的坚定信念。

最后两句“归来陈口伐,莲烛问严更”意在表现胜利后的欢庆场景,营造出一种团圆与和谐的氛围,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节螭坳出:开头通过汉节展现出一种威严感,象征着国家力量。
  2. 青毡映父兄:映衬出士兵的英勇,强调军人的家庭背景与责任。
  3. 天方摧丑虏: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怒与渴望摧毁敌人的决心。
  4. 人已望神京:人们对国家京城的期待,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使指今兹重:表示使者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希望。
  6. 边尘定可清:强调战争结束后边疆的安宁。
  7. 归来陈口伐:归来的士兵在庆祝胜利。
  8. 莲烛问严更:询问未来的安排,象征着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汉节”比作一种象征,表达国家的威严。
  • 对仗:如“青毡映父兄”与“天方摧丑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爱国与希望,表现了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士兵的勇气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节:象征着国家的威严与力量。
  • 青毡:象征士兵的英勇与忠诚。
  • 丑虏:敌人,象征着外来的威胁。
  • 神京: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 莲烛:庆祝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汉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节令
    B. 汉朝的节度
    C. 诗人的名字
    D. 战争的开始

  2. “青毡映父兄”中的“青毡”指的是什么?
    A. 灯笼
    B. 战袍
    C. 书卷
    D. 房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洪适的作品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两者都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但风格各有不同,洪适更为沉稳,而辛弃疾则更为激昂,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洪适集》
  • 《古诗词的艺术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