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时间: 2024-09-19 20:53:02

三三五五短长亭。

都只解、送人行。

天远树冥冥。

怅好梦、才成又惊。

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归路已闻莺。

应是困_腾。

问心绪、而今怎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三五五短长亭。都只解送人行。天远树冥冥。怅好梦才成又惊。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归路已闻莺。应是困腾。问心绪而今怎生。

白话文翻译:

短长亭子一字排开,三三五五的样子。大家只会在这里送别行人。天空遥远,树影朦胧。令人怅惘的是美梦刚刚成真,便又被惊醒。夜里歌唱结束,小楼的钟声断了,回家的路上已经听到了黄莺的叫声。想必是因为疲惫不堪,问问自己的心情如今又该如何呢?

注释:

  • 三三五五:形容排列的样子,暗示送别的场景。
  • 长亭:指长亭送别,古时人们在此送别行人。
  • 冥冥:形容昏暗模糊的样子。
  • :感到惆怅、失落。
  • 好梦成真:美好的梦境刚刚实现。
  • :黄莺,春天的象征,声声入耳。

典故解析:

“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常见场所,诗中提到的送别场景引发了对离愁的思考。“莺”在古诗中常用以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然而在此却暗含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端节(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个送别的场合,诗人通过短长亭的意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依依不舍,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离愁的普遍感受。

诗歌鉴赏:

《太常引》展示了沈端节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悟与细腻描绘。整首词通过简洁的意象,描绘出一个送别的场景:短长亭、遥远的天际、朦胧的树影,构成了一幅淡淡的离愁图。诗人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人的不舍之情。尤其是“怅好梦才成又惊”一句,突显了人的脆弱与无奈,仿佛一切美好的幻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夜晚的歌声与钟声交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离别的无常。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包括“莺”的叫声,虽是自然之声,却加重了离愁的气氛,令人心生惆怅。整体而言,诗作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下情感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三五五短长亭”:描绘送别的场景,短长亭的排列象征着送行的人。
    • “都只解送人行”:人们在这里的主要活动是送别,强调了离别的主题。
    • “天远树冥冥”:描绘空旷的天空和模糊的树影,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怅好梦才成又惊”: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失落,梦境的破灭象征着现实的无情。
    • “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夜晚的一切结束,时间的流逝带来了离别的无奈。
    • “归路已闻莺”:归家的路上已能听到莺鸣,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应是困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困惑。
    • “问心绪而今怎生”:反思自己的心情,感叹未来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送别的场景比喻为一个梦境,强调了离别的痛苦。
    • 拟人:将自然界的声音(莺鸣、钟声)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和韵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意象分析:

  • 短长亭:象征离别、送行的场所,传递出一种清幽而又伤感的氛围。
  • 天远树冥冥:天与树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孤独的空间,象征着离别后的孤寂。
  • :象征春天的生命力,然而在离别的背景下却显得格外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三五五短长亭”中的“三三五五”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送别的场景
    B. 春天的气息
    C. 夜晚的宁静

  2. 在诗中,诗人通过“怅好梦才成又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美好时光的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3. “归路已闻莺”中的“莺”象征着什么? A. 离别的痛苦
    B. 春天与生命的希望
    C. 夜晚的寂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杨柳枝》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更加强调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过往的怀念。
  • 温庭筠的《杨柳枝》则通过自然景物来渲染离愁,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