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嗣岁庞恩浃九垓,熙熙人物咏春台。行知大业同文轨,今见萧曹佐汉来。
白话文翻译:
明年庞大的恩泽遍及九天,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春天的台上吟唱。我们都知道伟大的事业同样遵循着文治的轨道,如今见到萧曹的辅佐汉朝而来。
注释:
- 嗣岁:明年。
- 庞恩:庞大的恩泽,指国家的恩惠。
- 浃:遍及,普及。
- 九垓:九天,古代对天空的称谓,表示极高的地方。
- 熙熙人物:熙熙攘攘的人群,形容热闹的场景。
- 咏春台:春天的台地,指人们吟唱的地方。
- 行知大业:知道伟大的事业。
- 同文轨:遵循同样的文治轨道。
- 今见:如今见到。
- 萧曹:指萧何和曹参,汉初的开国功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 佐汉来:辅佐汉朝而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以其词作见长,风格清新自然。生于盛世,受到文人风气的熏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借古讽今,表达对国家前景的期待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以“嗣岁庞恩浃九垓”引入,展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表达国家的恩泽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接着“熙熙人物咏春台”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人们在春天的台上吟唱,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似乎在庆祝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行知大业同文轨”,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遵循文治的轨道,表明了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一句“今见萧曹佐汉来”则引入历史人物,萧何和曹参的提及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执政者的期许,借古喻今,表达对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的向往。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通过古今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及对未来的憧憬,情感真挚,内涵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嗣岁庞恩浃九垓:期待明年国家的恩泽能普及到每一个人。
- 熙熙人物咏春台:描绘人们在春日中欢聚吟唱的热闹场景。
- 行知大业同文轨: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遵循文治。
- 今见萧曹佐汉来:提及历史人物,寄托对未来治理者的期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庞恩”与“熙熙”,“行知”与“今见”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春天与繁荣联系起来,象征着国家的生机。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待,借历史人物的成功来激励当代执政者,体现了诗人对治理国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庞恩:象征国家的恩惠与繁荣。
- 春台:代表生机与希望。
- 萧曹:历史的象征,表明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庞恩”指的是什么?
- A. 小恩小惠
- B. 庞大的恩泽
- C. 无恩无怨
- D. 个人恩惠
-
诗中提到的“萧曹”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与关羽
- B. 曹操与孙权
- C. 萧何与曹参
- D. 赵云与张飞
-
“咏春台”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寂静的山林
- B. 热闹的人群吟唱
- C. 荒凉的沙漠
- D. 平静的湖面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豪情壮志,而曹勋的此诗则更注重国家与历史的结合,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