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女道士王昭仪仙游词 吴国生如梦,幽州死未寒。 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 苦雾蒙丹旐,酸风射素棺。 人间无葬地,海上有仙山。
白话文翻译:
在吴国的生活如同梦境,在幽州的死亡尚未感到寒冷。 金闺中的诗卷依然存在,玉案上的道书显得悠闲。 苦涩的雾气笼罩着红色的灵柩,酸楚的风吹打着白色的棺木。 人间没有合适的葬身之地,海上却有仙山可以安息。
注释:
- 吴国:指江南地区,这里代指王昭仪的故乡。
- 幽州:古代地名,这里代指王昭仪去世的地方。
- 金闺:指女子的闺房,这里指王昭仪的居所。
- 丹旐:红色的灵柩。
- 酸风:形容风带着悲酸之意。
- 素棺:白色的棺木。
- 仙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指理想的安息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道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是为女道士王昭仪所作,表达了对她生平的怀念和对她死后归宿的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汪元量在得知王昭仪去世后,为了纪念她而作。诗中通过对王昭仪生前生活和死后归宿的描述,表达了对她的哀悼和对道教信仰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仪生前和死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怀念和对道教信仰的崇敬。诗中“吴国生如梦,幽州死未寒”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生前生活的怀念,也暗示了她死亡的突然和诗人对她的不舍。“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则进一步描绘了王昭仪生前的生活环境,她的诗卷和道书都显得悠闲,这反映了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苦雾蒙丹旐,酸风射素棺”两句,通过对王昭仪死后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哀悼之情。最后两句“人间无葬地,海上有仙山”,则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死后归宿的美好祝愿,认为她应该归于仙山,这是对道教信仰的崇敬和对王昭仪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国生如梦,幽州死未寒:这两句通过对王昭仪生前和死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怀念和对死亡的感慨。
- 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这两句描绘了王昭仪生前的生活环境,她的诗卷和道书都显得悠闲,这反映了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 苦雾蒙丹旐,酸风射素棺:这两句通过对王昭仪死后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哀悼之情。
- 人间无葬地,海上有仙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死后归宿的美好祝愿,认为她应该归于仙山,这是对道教信仰的崇敬和对王昭仪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吴国生如梦”和“幽州死未寒”的对比,突出了王昭仪生前和死后的不同状态。
- 象征:“苦雾蒙丹旐,酸风射素棺”中的“苦雾”和“酸风”象征着死亡的悲痛和哀伤。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王昭仪生前和死后的描绘,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和对道教信仰的崇敬。诗人认为王昭仪应该归于仙山,这是对她的美好祝愿,也是对道教信仰的崇敬。
意象分析:
- 吴国:象征着王昭仪的故乡和生前的生活。
- 幽州:象征着王昭仪去世的地方和死亡的悲痛。
- 金闺:象征着王昭仪生前的生活环境和精神追求。
- 丹旐:象征着王昭仪的灵柩和死亡的悲痛。
- 酸风:象征着死亡的悲痛和哀伤。
- 仙山:象征着理想的安息之地和道教信仰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吴国生如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生前生活的什么情感? A. 怀念 B. 厌恶 C. 羡慕 D. 恐惧
-
诗中“人间无葬地,海上有仙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死后归宿的什么祝愿? A. 安息于人间 B. 归于仙山 C. 归于幽州 D. 归于吴国
-
诗中“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一句,描绘了王昭仪生前的生活环境,她的诗卷和道书都显得悠闲,这反映了她的什么? A. 生活态度 B. 精神追求 C. 生活环境 D. 生活状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仙诗》(李白):这首诗通过对仙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道教信仰的崇敬和对仙境的向往。
- 《送别》(王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女道士王昭仪仙游词》与《游仙诗》(李白):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道教信仰的崇敬,但《女道士王昭仪仙游词》更侧重于对王昭仪的怀念和对她的死后归宿的祝愿,而《游仙诗》则更侧重于对仙境的描绘和对仙境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汪元量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道教文化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教文化,有助于理解诗中对道教信仰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