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暑扇中尽,新凉枕上归。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稍感夏衣薄,渐伤高叶稀。来鸿飞集喜,卒岁稻粱肥。
白话文翻译:
夏日的余热在扇子中消散,秋凉在枕头上归来。天边微微的云彩升起,碧空迎接早晨的阳光。稍稍感到夏衣变得单薄,渐渐为高树上稀疏的叶子感到伤感。大雁飞来聚集,带来喜悦,预示着年末稻谷丰收。
注释:
- 残暑:指夏末的余热。
- 新凉:指秋初的凉爽。
- 微云:天空中淡淡的云彩。
- 空碧:清澈的蓝天。
- 朝曦:早晨的阳光。
- 来鸿:飞来的大雁。
- 卒岁:年终。
- 稻粱:稻谷,这里指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夏末秋初之际,作者感受到季节的转换,从夏日的炎热到秋天的凉爽,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季节交替的感慨和对丰收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秋交替时节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残暑”与“新凉”的对比,表达了季节变化的感受。诗中的“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而“稍感夏衣薄,渐伤高叶稀”则传达了对夏日逝去的淡淡哀愁。最后两句“来鸿飞集喜,卒岁稻粱肥”则寄托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暑扇中尽”:夏日的余热在扇子中消散,象征着夏天的结束。
- “新凉枕上归”:秋凉在枕头上归来,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微云起平远”:天边微微的云彩升起,描绘了宁静的早晨。
- “空碧上朝曦”:清澈的蓝天迎接早晨的阳光,展现了清晨的美丽。
- “稍感夏衣薄”:稍稍感到夏衣变得单薄,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 “渐伤高叶稀”:渐渐为高树上稀疏的叶子感到伤感,表达了对夏日逝去的哀愁。
- “来鸿飞集喜”:大雁飞来聚集,带来喜悦,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卒岁稻粱肥”:预示着年末稻谷丰收,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残暑”与“新凉”的对比,突出了季节的变化。
- 拟人:将“新凉”拟人化为“归”,赋予了秋凉以动态和情感。
- 象征:大雁的飞来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丰收的喜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秋交替时节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丰收的期待。诗中既有对夏日逝去的淡淡哀愁,也有对秋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暑:夏末的余热,象征着夏天的结束。
- 新凉:秋初的凉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微云:天空中淡淡的云彩,描绘了宁静的早晨。
- 空碧:清澈的蓝天,展现了清晨的美丽。
- 来鸿:飞来的大雁,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丰收的喜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暑扇中尽”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夏天结束了 B. 扇子用完了 C. 天气变凉了 D. 扇子坏了
-
“新凉枕上归”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来鸿飞集喜”一句,象征着什么? A. 季节的更替 B. 大雁的迁徙 C. 丰收的喜悦 D. 天气的变化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的山居景色,与张耒的这首诗有相似的季节感受。
-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季节交替的感受和对丰收的期待,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