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园小集荷池上 其一》

时间: 2024-12-29 03:04:28

一金营雅集,荷湿露香浓。

鸟起惊歌扇,云移落酒钟。

碧筒弯象鼻,翠釜出驼峰。

百岁风狂似,无因系六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金营雅集,荷湿露香浓。
鸟起惊歌扇,云移落酒钟。
碧筒弯象鼻,翠釜出驼峰。
百岁风狂似,无因系六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雅集的情景,金色的帐篷下,荷花沾着露珠,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鸟儿起飞,惊动了歌声的扇子;云彩移动,酒钟随之倾落。碧色的筒子弯曲得像象鼻,翠绿色的锅子像驼峰一样。尽管风狂得像百岁老人一样,但却无法将六条龙系住。

注释:

  • 金营:指金色的帐篷,象征着高雅的聚会。
  • 雅集:指文人雅士的聚会,活动多与诗词、书画相关。
  • 荷湿露香浓:形容荷花上沾满露珠,散发浓郁的香气。
  • 鸟起惊歌扇:鸟儿惊起,打扰了正在演唱的歌声。
  • 云移落酒钟:云彩移动,酒钟随之倾斜,暗指聚会的欢愉和酒酣耳热的氛围。
  • 碧筒、翠釜:分别形容器物的颜色,象征着聚会中美好的事物。
  • 百岁风狂似:比喻风势如狂,形容自然的力量。
  • 六龙:古代传说中的龙,象征着高贵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盛夏的午后,诗人和友人聚会于荷池旁,吟诗作对,享受自然的美好。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反映了文人雅士之间的情谊。

诗歌鉴赏:

《章氏园小集荷池上 其一》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诗作。开头的“一金营雅集”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景。诗人通过描绘荷池的湿润和花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优雅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荷花的清新气息。

接下来的“鸟起惊歌扇,云移落酒钟”则生动地展现了聚会的活泼与欢快。鸟儿的起舞与歌声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云移落酒钟”则暗示着酩酊醉酒的愉悦,诗人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对生活乐趣的热爱。

诗的后半部分,碧筒与翠釜的描写则转向了聚会的器物,展现出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一句“百岁风狂似,无因系六龙”则暗含了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尽管风势如狂,但却无法被束缚,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精神面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金营雅集:金色的帐篷下,聚集了雅士,营造出高雅的氛围。
  2. 荷湿露香浓:荷花上沾着露珠,香气浓郁,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3. 鸟起惊歌扇:鸟儿飞起,惊扰了歌声,体现了生动的场景。
  4. 云移落酒钟:云彩移动,酒钟倾斜,暗示欢愉的饮酒场景。
  5. 碧筒弯象鼻:碧色的器物形状如象鼻,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6. 翠釜出驼峰:翠色锅子像驼峰,形象生动,寓意丰富。
  7. 百岁风狂似:狂风如百岁老人,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力量。
  8. 无因系六龙:无法束缚的意象,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筒弯象鼻”、“翠釜出驼峰”,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感。
  • 拟人:如“鸟起惊歌扇”,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展现了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文人雅集和自由精神的热爱,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高雅生活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营:象征高雅、奢华的聚会环境。
  • :象征纯洁与美好,自然的象征。
  • :象征自由与灵动。
  • :象征变化与流动,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 酒钟:象征欢庆与友情。
  • :象征力量与尊贵,无法被束缚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荷湿露香浓”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什么? A. 荷花
    B. 酒
    C. 鸟
    D. 云

  2. “百岁风狂似”中的“风”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时间的流逝
    C. 友情的变迁
    D. 聚会的气氛

  3. 诗歌中提到的“六龙”象征着什么? A. 高贵与力量
    B. 自由与无拘束
    C. 生活的烦恼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A. 荷花
  2. A. 自然的力量
  3. B. 自由与无拘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洒脱。
  • 杜甫《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对比葛立方的作品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葛立方更注重聚会的氛围和人际关系,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孤独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