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引》
时间: 2025-01-10 02:1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熊之君好神仙,餐霞炼石三千年。 一旦黄龙下九天,骑龙枿枿升紫烟。 万姓攀髯髯堕地,啼呼弓剑飘寒水。 紫鸾八九堕玉笙,金镜空留照魑魅。 羽幢褵褷银汉秋,六宫望断芙蓉愁。 应龙下挥中园笑,泓泓水绕青苔洲。 瑞风飒遝天光浅,瑶阙峨峨横露苑。 沆瀣楼头紫凤歌,三株树下青牛饭。 鸿胧九阙相玉皇,钧天乐引金华郎。 散花童子鹤衣短,投壶姹女蛾眉长。 彤庭侍宴瑶池席,老兔春高桂宫白。 蓬莱下国赐分珪,阿母金桃容小摘。 仙流万缄虫篆春,三十六洞交风云。 千年小兆一蝉蜕,丹台职亚扶桑君。 金乌试浴青门水,下界蜉蝣几回死。
白话文翻译:
有熊的君主向往神仙,经历三千年修炼霞光和石头。 一天,黄龙从九天降下,骑着龙飞升至紫色烟雾之中。 众人纷纷攀登,胡须飘落在地,呼喊声中弓剑在寒水中飘荡。 紫鸾鸟在空中掉落玉笙,金镜空留,照见魑魅。 羽幢和褵褷随秋风飘荡,六宫中人望断芙蓉,愁绪满怀。 应龙在中园中挥手微笑,泓泓细水环绕青苔洲。 瑞风轻拂,天光渐渐明亮,瑶阙高耸,横亘露苑。 沆瀣楼上,紫凤歌唱,三株树下享用青牛的饭。 鸿胧九阙中相见玉皇,钧天乐声引来金华郎。 散花的童子衣衫短小,投壶的姹女眉目如画。 彤庭中侍宴于瑶池席,白兔在春高的桂宫中。 蓬莱下国赠予分珪,阿母的金桃被小心摘取。 仙流万缄如虫篆般春意盎然,三十六洞汇聚风云。 千年小兆宛如蝉蜕,丹台职掌扶桑君。 金乌试着在青门水中洗澡,尘世间蜉蝣几度死去。
注释:
- 有熊之君: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君主,象征着对神仙的向往与追求。
- 餐霞炼石:指的是修仙的过程,吃霞光、炼化石头,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 黄龙:象征着神秘的力量或降临的神仙。
- 紫鸾: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神秘。
- 应龙:一种传说中的龙,象征着降雨和丰收。
- 瑶池:仙界的名胜,象征着神仙的聚集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描写神仙、自然和人事的诗作而闻名。其作品常反映出对道教文化和神仙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许多文人都追求超脱于世俗的仙人境界,陈陶的《飞龙引》即是对这一主题的体现,展示了他对道教文化的理解与向往。
诗歌鉴赏:
《飞龙引》是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元素,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梦幻的仙境。开篇便提到“有熊之君”,暗示了古代传说中的君主与神仙的关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着,诗人描绘了黄龙降临的场景,象征着神秘力量的降临,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众生对神仙的向往与追求,尤其在“万姓攀髯髯堕地”一句中,表现了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渴望与无奈。通过描绘紫鸾、金镜等意象,诗人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神仙的宴会之中,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美好。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通过金乌试浴青门水,表现了蜉蝣般短暂的人生与永恒的仙境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对道教思想的感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宇宙、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熊之君好神仙:引入主题,表达对神仙的向往。
- 餐霞炼石三千年:修炼的艰难与漫长。
- 一旦黄龙下九天:象征神秘力量的降临。
- 骑龙枿枿升紫烟:描绘神仙飞升的壮丽场景。
- 万姓攀髯髯堕地:表达众人对神仙的追求与向往。
- 紫鸾八九堕玉笙:展现神仙世界的美丽与梦幻。
- 金镜空留照魑魅:暗示神秘力量的存在与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神仙世界比作瑰丽的仙境。
- 拟人:通过描绘应龙的笑容,赋予了自然物以情感。
- 对仗:如“瑞风飒遝天光浅,瑶阙峨峨横露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神仙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长生不老、超凡脱俗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龙:象征神秘与权力。
- 紫鸾:象征吉祥与美好。
- 瑶池:仙界的象征,代表着理想的生活。
- 金乌:太阳的化身,象征生命与时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飞龙引》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陶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黄龙”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神秘力量
- C. 战争
- D. 爱情
-
诗中“万姓攀髯髯堕地”表达了什么?
- A. 人们对权力的追逐
- B. 人们对神仙的向往
- C. 人们的悲伤
- D. 人们的快乐
答案:
- B. 陈陶
- B. 神秘力量
- B. 人们对神仙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白的诗作常体现豪放与奔放的个性,而陈陶的《飞龙引》则更偏向于细腻的描绘与神秘的气息,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