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元夕》

时间: 2024-09-19 20:44:39

耳根聒破笙歌竞。

灯月无心问。

梅横疏影小窗中。

恰与幽人况味略相同。

银灯火树非吾羡。

独爱清光遍。

半生心事付沉沦。

终是如今对月益伤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元夕
作者: 张令仪 〔清代〕

耳根聒破笙歌竞。
灯月无心问。
梅横疏影小窗中。
恰与幽人况味略相同。
银灯火树非吾羡。
独爱清光遍。
半生心事付沉沦。
终是如今对月益伤神。


白话文翻译:

耳边的喧闹声打破了笙歌的争鸣,
灯下的月亮似乎也无心询问。
梅树的影子斜横在小窗户中,
这情景与幽人所感的情味略显相同。
我对那银灯火树并不羡慕,
只独爱那清冷的光遍洒四方。
半生的心事都已沉沦,
如今对月,更是增添了伤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耳根:指耳朵,强调听觉。
  • 聒破:形容声音大而扰乱。
  • 笙歌:指音乐和歌声。
  • 灯月:指灯光和月光。
  • 梅横疏影:梅树斜影,意指梅花的孤傲和清冷。
  • 幽人:指隐居之人,常用于形容孤独、清雅的生活。
  • 银灯火树:华丽的灯火树,象征热闹的庆典。
  • 清光:清冷的光,指月光。
  • 沉沦:指心事的消沉与无奈。
  • 益伤神:更加伤感。

典故解析:
“元夕”指元宵节,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庆祝。诗中提到的梅花、月光等意象,承载了诗人对孤独与沉思的深刻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令仪,清代著名词人,善用婉约词风,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宵佳节,诗人身处热闹的环境中,却感受到深刻的孤独与忧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个人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元夕》展现了诗人在元宵节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热闹的场景,耳边的喧闹与笙歌声响成一片,却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外界的华丽与欢庆令人向往,诗人却依然更爱那清冷的月光,显露出他对喧嚣的逃避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梅横疏影小窗中”一句,运用了自然意象,将梅花的孤傲与诗人的幽静相呼应。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正如诗人内心的追求。此外,“半生心事付沉沦”,直白而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仿佛这些心事如同沉入水底的石头,再难浮现。

整首诗在明亮与阴暗之间徘徊,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悟,悲伤的情感在元宵的热闹中愈发清晰。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传达得淋漓尽致,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耳根聒破笙歌竞:描写热闹的场景,耳边的声音扰人清宁。
  2. 灯月无心问:灯光与月光似乎对这一切漠然,无情的旁观者。
  3. 梅横疏影小窗中:梅树的影子斜斜投射,暗示孤独之美。
  4. 恰与幽人况味略相同:此情此景与隐居者的心境相似,突显孤独感。
  5. 银灯火树非吾羡:对华丽的灯火并不羡慕,显示对浮华的冷漠。
  6. 独爱清光遍:更爱那清冷的月光,象征内心的追求。
  7. 半生心事付沉沦:人生的心事如沉船般无法再起,表达无奈与悲伤。
  8. 终是如今对月益伤神:面对月光,愈发感到伤感,展现了诗人对自身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事比作沉沦,形象生动传达情感。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使用梅花、月光等意象,寓意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孤独、思考与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讨,表现了对喧嚣生活的逃避与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是诗人内心的寄托。
  • 灯火:象征浮华与热闹,反衬出诗人的冷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横疏影”主要体现了什么意象?
    A. 热闹的庆祝
    B. 孤独的美
    C. 友情的温暖

  2. “终是如今对月益伤神”中的“益伤神”是什么意思?
    A. 增加快乐
    B. 加深伤感
    C. 感到无聊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孤独与对月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相比,两者都涉及对元宵节的描写,但张令仪更强调内心的孤独,而辛弃疾则展现了更为热烈的庆祝气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情感与自然:古诗词的内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