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时间: 2025-01-06 07:34:59

岁晏寒无那,夜深清欲饥。

竹风惊梦断,雪意听窗知。

稍稍鹊翻树,萧萧人语篱。

虚明满吾室,何许月来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 赵秉文 〔金朝〕

岁晏寒无那,夜深清欲饥。 竹风惊梦断,雪意听窗知。 稍稍鹊翻树,萧萧人语篱。 虚明满吾室,何许月来时。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节,寒冷无法抵挡,深夜里清冷得让人感到饥饿。 竹林中的风声惊断了我的梦,窗外的雪意通过听觉感知。 偶尔有鹊鸟在树上翻飞,篱笆旁传来人语的萧萧声。 室内充满了虚幻的光明,不知月亮何时悄悄升起。

注释:

  • 岁晏:年末。
  • 寒无那:寒冷无法抵挡。
  • 清欲饥:清冷得让人感到饥饿。
  • 竹风:竹林中的风声。
  • 雪意:即将下雪的迹象。
  • 稍稍:偶尔。
  • 鹊翻树:鹊鸟在树上翻飞。
  • 萧萧:形容声音的轻微。
  • 虚明:虚幻的光明。
  • 何许:何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秉文,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为主。此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年末的一个寒冷夜晚,诗人通过对外界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寒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清冷和孤寂。首句“岁晏寒无那,夜深清欲饥”直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的寒冷,以及诗人内心的清冷感受。接下来的“竹风惊梦断,雪意听窗知”通过竹风和雪意的描绘,增强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感。后两句“稍稍鹊翻树,萧萧人语篱”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最后一句“虚明满吾室,何许月来时”以虚幻的光明和月亮的升起,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岁晏寒无那,夜深清欲饥:年末时节,寒冷无法抵挡,深夜里清冷得让人感到饥饿。这里通过“岁晏”和“寒无那”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寒冷,而“清欲饥”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清冷感受。
  2. 竹风惊梦断,雪意听窗知:竹林中的风声惊断了我的梦,窗外的雪意通过听觉感知。这里通过“竹风”和“雪意”的描绘,增强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感。
  3. 稍稍鹊翻树,萧萧人语篱:偶尔有鹊鸟在树上翻飞,篱笆旁传来人语的萧萧声。这里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4. 虚明满吾室,何许月来时:室内充满了虚幻的光明,不知月亮何时悄悄升起。这里以虚幻的光明和月亮的升起,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竹风惊梦断”中的“惊”字,赋予竹风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如“岁晏寒无那,夜深清欲饥”中的“岁晏”与“夜深”,“寒无那”与“清欲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夜的清冷和孤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竹风:象征着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感。
  • 雪意: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和诗人的清冷感受。
  • 鹊翻树:象征着夜晚的一丝生机和诗人的期待。
  • 虚明:象征着虚幻的光明和诗人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岁晏”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年初 B. 年末 C. 春天 D. 夏天

  2. 诗中的“竹风惊梦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的“虚明满吾室”中的“虚明”象征着什么? A. 真实的光明 B. 虚幻的光明 C. 黑暗 D. 温暖

答案:

  1. B. 年末
  2. B. 拟人
  3. B. 虚幻的光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赵秉文的《寒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物,但赵秉文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清冷和孤寂的感受,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金诗》:收录了赵秉文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赵秉文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