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水三山渡,斜阳八字堤。 河淤树身短,沙截草痕齐。 地纳黄流大,天衔浚泽低。 故人不我见,愁思使人迷。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水涨满了三山渡口,斜阳照在八字形的堤坝上。 河流淤塞使得树木显得矮小,沙土阻隔让草的痕迹整齐划一。 大地容纳着黄色的河流,显得宽广,天空似乎衔接着低垂的深泽。 旧友不再相见,忧愁的思绪让人感到迷茫。
注释:
- 三山渡:指渡口,因附近有三座山而得名。
- 八字堤:形容堤坝的形状像“八”字。
- 河淤:河流淤塞。
- 沙截:沙土阻隔。
- 黄流:指黄河,因其水色黄而得名。
- 浚泽:深泽,深水区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秉文,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主,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河边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的变迁,抒发了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水、斜阳、河淤、沙截等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生的感慨。诗中“春水三山渡”和“斜阳八字堤”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夕阳的余晖,而“河淤树身短”和“沙截草痕齐”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恶化。最后两句“故人不我见,愁思使人迷”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水三山渡”:描绘了春天水涨的景象,三山渡口因水涨而显得更加繁忙。
- “斜阳八字堤”:斜阳照在形状像“八”字的堤坝上,形成美丽的景色。
- “河淤树身短”:河流淤塞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显得矮小。
- “沙截草痕齐”:沙土阻隔使得草的生长痕迹整齐划一,反映了环境的恶劣。
- “地纳黄流大”:大地容纳着宽广的黄河,显得更加宽广。
- “天衔浚泽低”:天空似乎衔接着低垂的深泽,形成壮观的景象。
- “故人不我见”:旧友不再相见,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 “愁思使人迷”:忧愁的思绪让人感到迷茫,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斜阳八字堤”中的“八字堤”比喻堤坝的形状。
- 拟人:如“天衔浚泽低”中的“天衔”赋予天空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春水三山渡,斜阳八字堤”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春水:象征生机和活力。
- 斜阳:象征温暖和希望。
- 河淤、沙截:象征环境的恶化和变迁。
- 黄流、浚泽:象征自然的壮阔和深邃。
- 故人、愁思:象征人际关系的变迁和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水三山渡”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水涨的景象 B. 秋天水涨的景象 C. 冬天水涨的景象 D. 夏天水涨的景象
-
“斜阳八字堤”中的“八字堤”比喻什么? A. 堤坝的形状 B. 堤坝的高度 C. 堤坝的长度 D. 堤坝的颜色
-
诗中“故人不我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思念 D. 厌恶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赵秉文的《三山渡口》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赵秉文的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金诗》:收录了金朝诗人的诗作,包括赵秉文的诗。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