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四首 其一 赵秉文 〔金朝〕
穷边四十里,野户两三家。 山腹过云影,波光战日华。 汲泉寻涧曲,樵路入云斜。 随分坡田罢,还簪野草花。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边疆,四十里的路程,只有两三户人家散落。 山腰间云影飘过,水面波光与阳光交织。 在曲折的溪涧边汲水,樵夫的小路斜入云端。 随意耕作的坡地结束后,头上还插着野花。
注释:
- 穷边:指边远的地区。
- 野户:指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家。
- 山腹:山腰。
- 波光战日华:波光与阳光相互辉映。
- 汲泉:取水。
- 涧曲:曲折的溪涧。
- 樵路:砍柴人走的小路。
- 随分:随意,随遇而安。
- 坡田:山坡上的田地。
- 簪:插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秉文,金朝文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或居住于边疆地区时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宁静与美丽。首句“穷边四十里,野户两三家”即勾勒出了边疆的荒凉与孤寂,但随后的“山腹过云影,波光战日华”却带来了生机与光亮,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后两句“汲泉寻涧曲,樵路入云斜”则进一步以动衬静,描绘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场景,最后“随分坡田罢,还簪野草花”则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穷边”和“野户”描绘了边疆的偏远和人口稀少。
- 第二句以“山腹过云影”和“波光战日华”展现了边疆的自然美景。
- 第三句“汲泉寻涧曲”和“樵路入云斜”描绘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场景。
- 末句“随分坡田罢,还簪野草花”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波光战日华”中的“战”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波光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随分坡田罢”中的“随分”运用了平实的语言,表达了随和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色和人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腹过云影”中的“云影”象征着变幻莫测的自然。
- “波光战日华”中的“波光”和“日华”共同构成了边疆的壮丽景色。
- “还簪野草花”中的“野草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简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野户”指的是什么? A. 野外的房屋 B.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家 C. 野外的动物
- “波光战日华”中的“战”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生活态度? A. 艰苦奋斗 B. 随遇而安 C. 悲观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色,但情感更为激昂。
-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疆的战争景象,情感更为沉重。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赵秉文的这首诗情感更为平和,更注重自然美的描绘。
-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赵秉文的这首诗没有战争的描绘,更侧重于边疆生活的宁静与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金代文学研究》
- 《赵秉文诗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