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唱第后谢恩诗》

时间: 2025-01-01 14:44:48

圣皇学问富春秋,当宁宵衣渴壮猷。

鹄立银袍天北阙,龙飞金榜殿西头。

彤池缪对三千字,黄甲俄输一二筹。

初学粗知存大体,纷更要洗洛阳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未唱第后谢恩诗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圣皇学问富春秋,当宁宵衣渴壮猷。
鹄立银袍天北阙,龙飞金榜殿西头。
彤池缪对三千字,黄甲俄输一二筹。
初学粗知存大体,纷更要洗洛阳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与感激。首先,诗人提到皇帝的学问和治国才能如同春秋时代般富饶,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和雄心。接着描绘了皇帝在北阙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及在金榜之上飞翔的龙,象征着荣耀和权威。接下来提到,身穿黄甲的官员在彤池前对比着三千字的文章,意味着文才和才干的较量。最后,诗人自谦道,作为初学者,虽然粗略了解了大体,但还需要努力去洗净洛阳的羞耻,彰显个人的志向。

注释

  • 圣皇:指的是皇帝。
  • 富春秋:形容学问博大精深。
  • 宁宵:宁静的夜晚,指代安静的环境。
  • 鹄立:形容高傲地站立,像白鹤一样。
  • 银袍:指皇帝的服装。
  • 龙飞:象征皇权,龙为帝王象征。
  • 彤池:指的是典试的场所。
  • 黄甲:指的是官员的朝服。
  • 洛阳羞:借指洛阳失意,意指要努力学习,以免丢脸于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子华,号紫微,南宋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文人众多,科举制盛行。诗人通过这首诗歌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自我鞭策,激励自己在文才上不断进步。

诗歌鉴赏

《己未唱第后谢恩诗》是一首极具时代特征的作品,诗人在对皇帝的歌颂中,流露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诗中的意象丰富,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学识,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自省。诗的开头几句即以“圣皇学问富春秋”入题,直接展现了对皇帝的崇敬,并表明了诗人对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如“龙飞金榜”,不仅传达出皇帝的权威,也隐含着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理想与追求。彤池与黄甲的对比,暗示了文人与官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表现了文人渴望荣耀的心态。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业的警醒与期待。此种自省不仅让整首诗更为饱满,也引发读者对个人努力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皇学问富春秋”:赞美皇帝的学问如同春秋时代般博大。
  2. “当宁宵衣渴壮猷”:在宁静的夜里,诗人感受到皇帝的壮志。
  3. “鹄立银袍天北阙”:描绘皇帝高高在上的形象。
  4. “龙飞金榜殿西头”:象征皇权的龙飞在金榜之上。
  5. “彤池缪对三千字”:指代文人的才华比拼。
  6. “黄甲俄输一二筹”:表明官员在文才上的竞争。
  7. “初学粗知存大体”:诗人自谦,初学阶段的认知。
  8. “纷更要洗洛阳羞”: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摆脱羞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龙飞”比喻皇帝的威严。
  • 对仗:如“彤池缪对”、“黄甲俄输”,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通过“鹄立银袍”象征文人的理想。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皇帝的赞美与对自我努力的期待,传达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皇:代表权威与智慧的象征。
  • 银袍:象征高贵与威严。
  • :传统文化中帝王的象征,代表权力。
  • 彤池:象征文人聚集的地方,代表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圣皇”指的是谁?
    a) 诗人
    b) 皇帝
    c) 文人

  2. “龙飞金榜”中“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学识
    b) 权力
    c) 财富

  3. 诗人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避免什么?
    a) 失败
    b) 羞耻
    c) 忘记

答案

  1. b) 皇帝
  2. b) 权力
  3. b) 羞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赠汪伦》 -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魏了翁的《己未唱第后谢恩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但魏了翁的诗更加专注于个人的努力与自省,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魏了翁诗文集》
  • 《古典诗词赏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