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 其三
作者: 区大枢 〔明代〕
原文展示
汉戍出萧关,西行万里艰。
黄云霾陇坂,白日曀阴山。
疏勒经年往,玉门几岁还。
惟应青海月,常得照离颜。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戍楼离开萧关,向西行进万里真是艰难。
黄云笼罩着陇山,白日照耀在阴山上。
疏勒这一带年复一年地往来,玉门关也已经好几年没能回去。
惟有青海的明月,常常能照耀着我离别的脸庞。
注释
- 戍:指军队驻守的地方,这里特指边防的戍楼。
- 萧关:古代边关,象征着边塞的遥远与艰难。
- 陇坂:陇山的山坂,描述自然环境。
- 曀:遮蔽,隐蔽。
- 疏勒:古地名,指今新疆疏勒一带。
- 玉门:玉门关,古代重要的关隘。
- 离颜:离别的面容,表达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 萧关与玉门关:是历史上重要的边关,常用来代表边塞的艰苦与遥远。萧关在古代兵员戍守的地方,而玉门关则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 青海月:青海的明月常常被古人寄托思念之情,象征着遥远而美好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大枢,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擅长边塞诗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代,正值民族纷争和边疆防御压力加大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和戍边士兵的艰辛,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士兵辛劳的同情。
诗歌鉴赏
《塞下曲 其三》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首句“汉戍出萧关”,直接点明了戍边的艰辛,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被迫离开故乡,向西行进,艰难的旅程让人感受到浓烈的孤独和无奈。接下来的“黄云霾陇坂,白日曀阴山”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压抑而苍凉的氛围,既反映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又暗示了士兵心中的苦闷。
“疏勒经年往,玉门几岁还”沉淀了时间的沉重感,表达了士兵长期在外、难以归乡的无奈。最后一句“惟应青海月,常得照离颜”则引入了思乡的情感,青海的明月成为了连接士兵与故乡的象征,虽身在异乡,却仍能通过这轮明月感受到家的温暖。
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戍出萧关:描述汉朝的边防哨所出发,营造出一种出征的氛围。
- 西行万里艰:强调西行的艰难,表现出士兵的辛苦。
- 黄云霾陇坂:通过自然景观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和压抑。
- 白日曀阴山:阳光照耀在阴山上,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光明与阴暗的斗争。
- 疏勒经年往:提到疏勒的地理位置,反映出士兵长时间驻守的现状。
- 玉门几岁还:表现士兵对回家的渴望与无奈。
- 惟应青海月:青海的明月成为思乡的象征,寄托了士兵的情感。
- 常得照离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月光映照着离别的面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海明月作为思乡的寄托。
- 对仗:如“黄云霾陇坂,白日曀阴山”,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黄云、白日、月亮等自然景象,强化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士兵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开,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展现了对家国的无私奉献和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云:象征着压抑的环境和心情。
- 白日:代表希望与光明。
- 青海月:象征思乡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戍出萧关”中的“戍”指的是什么? A. 走
B. 驻守
C. 归乡
D. 战斗 -
“惟应青海月”中的“青海”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泊
B. 山脉
C. 省份
D. 城市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战争的胜利
B. 归乡的渴望
C. 边塞的生活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塞下曲 其三》皆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艰辛,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象,而后者则侧重于士兵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边塞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