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 其二
作者:区大枢 〔明代〕
原文展示:
戚戚去乡里,遥遥上塞垣。
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
牧马逢秋下,乘墉彻夜奔。
从来边戍苦,不敢怨中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作为边疆守军的苦楚。诗人戚戚离开家乡,遥远地向边塞进发。这里是秦国百战的地方,汉朝驻军的万年营地。牧马人在秋天的时候下了马,骑兵们在城墙上彻夜奔波。一直以来,边防守卫是艰苦的,守军从不敢怨恨中原的统治者。
注释:
- 戚戚:形容心中忧伤,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 塞垣:指边塞的防御墙。
- 秦城:指古代秦国的城池,象征着战争频繁的地方。
- 汉垒:指汉朝的军事营垒,表示长久的驻守。
- 牧马:指放牧马匹,隐喻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
- 乘墉:意为骑马在城墙上。
- 边戍:指边境的防守军队。
典故解析:
“秦城”与“汉垒”均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场所,反映出边疆的战乱与守卫的艰辛。这些地名不仅指代具体地点,也象征着历史上的悲壮与牺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大枢,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写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多次面对外侵,边疆士兵的生活条件艰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士兵的辛酸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士兵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塞下曲 其二》是一首深情且富有历史感的诗。诗人以“戚戚”开篇,直接引入了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绘边疆的战斗与生活,展现了边防士兵的艰辛。诗中提到“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不仅强调了战争的频繁,还暗示了历史的延续与士兵的不易。
“牧马逢秋下,乘墉彻夜奔”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传达了士兵们在艰苦中依然坚守岗位的决心与责任。结尾的“从来边戍苦,不敢怨中原”更是将全诗的主题升华,反映了边疆士兵对中原统治者的无奈与隐忍,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壮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真挚而沉重,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同情,同时也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牺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戚戚去乡里:思乡之情浓重,表达了离家时的忧伤。
- 遥遥上塞垣:漫长的旅途象征着将要面对的艰难生活。
- 秦城百战地:历史的沉重,暗示着这里曾经的战乱。
- 汉垒万年屯:岁月的流逝与驻守生活的漫长。
- 牧马逢秋下:描绘秋天的景象,渗透出淡淡的忧伤。
- 乘墉彻夜奔:士兵不辞辛劳,表达出坚韧的品格。
- 从来边戍苦:总结边防生活的艰辛。
- 不敢怨中原:表现出士兵的忠诚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牧马”、“秋下”等,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画面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疆士兵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士兵艰苦生活的同情,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乡里:象征着温暖与归属,反映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塞垣:象征着边防的孤独与艰难,体现了士兵的责任与牺牲。
- 秋下:秋天的意象传递出一种萧瑟的心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边戍:代表了边防士兵的生活状态,体现出辛苦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种情感开篇?
A. 兴奋
B. 忧伤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秦城”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富饶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怨恨
B. 忍耐
C. 快乐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出塞》王昌龄:描写边塞生活的辛苦与壮烈。
诗词对比:
- 《出塞》与《塞下曲 其二》均表现了边疆士兵的情感,但前者更强调了战争的壮烈,而后者则侧重于士兵的孤独与思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深入研究明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中国古典诗词选》:包含多首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