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4 10:45: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扶病疏衾偎冷。绿净房栊,湿云催暝。雨滴空阶,暗闻蛩语共秋醒。猧儿闲趁,还猛触煎茶鼎。待检点银荷,怕蜡泪前宵红剩。最恨。是黄昏燕子,芳讯传来无定。湘帘咫尺,惯撩乱一栏花影。便玉笛诉尽相思,只屏底更无人听。更莫忆瑶珰,缄札是他曾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病弱的女子在冷冷的夜晚,孤独地依偎着薄被,感受到寒意。窗外的雨水滴落在空荡荡的台阶上,隐约听到秋虫的低鸣,提醒着她醒悟。她的心情如同那闲散的小猕猴,偶尔去碰触煮茶的鼎,但又害怕在检查银色荷叶时,发现蜡烛泪滴留下的前夜红色残余。她最恨黄昏时分的燕子,因为它们带来的消息总是不确定。湘帘近在咫尺,却常常撩动她心头的花影。即便是用玉笛诉说尽心中的思念,底下的屏风依然没有人倾听。更不必提起瑶珰,信件也只是他曾经的省念。
注释:
- 疏衾:薄被,疏松的被褥。
- 湿云催暝:潮湿的云彩催促着夜幕降临。
- 蛩语:秋虫的鸣叫声。
- 猧儿:小猕猴,这里引申为心情的闲散。
- 煎茶鼎:煮茶的器具。
- 银荷:指荷叶的颜色,象征清秀。
- 蜡泪:蜡烛滴下来的泪滴,暗指时间的流逝。
- 芳讯:芳香的信息,指情感的传递。
- 湘帘:湘江的帘幕,代表江南的景色。
- 瑶珰:美好的装饰,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见长,擅长抒情,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他的作品往往细腻且富有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长亭怨慢》五首是李慈铭的一组词作,创作于他经历个人情感波折时期。此时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在更大背景下显得愈发脆弱与无奈。
诗歌鉴赏:
《长亭怨慢五首》其四,深入刻画了病中女子的孤独与思念。诗中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环境与内心情感紧密相连。开头的“正扶病疏衾偎冷”,便传达出一种寒冷与脆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她的病痛之中。接着,诗人通过“雨滴空阶”和“暗闻蛩语”,表现出外界的寂静与孤独,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中反复出现的“最恨”,表达了对无法得到温暖与安慰的怨恨,这种情感在黄昏燕子的出现中被进一步放大。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却在此时带来了不定的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诗人对于爱情的不安与失落。
最后几句以“更莫忆瑶珰”作为结尾,既是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放弃,又是对未来情感的无奈,令人唏嘘。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思念的苦涩,呈现出李慈铭在情感表达上独具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扶病疏衾偎冷:病中的女子依靠薄被,感到寒冷,描绘出她的孤寂与无助。
- 绿净房栊,湿云催暝:房间干净清新,外面湿润的云彩催促夜晚的到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雨滴空阶,暗闻蛩语共秋醒:雨水滴落在空荡的台阶上,隐约听到秋虫的鸣叫,增添了一层孤独的氛围。
- 猧儿闲趁,还猛触煎茶鼎:心情如闲散的小猕猴,偶尔去碰触煮茶的鼎,体现了内心的无所事事。
- 待检点银荷,怕蜡泪前宵红剩:害怕去检查荷叶,看到蜡烛泪滴留下的残影,暗示着对过去情感的惋惜。
- 最恨。是黄昏燕子,芳讯传来无定:最恨黄昏时的燕子,它们带来的消息总是模糊不清,反映内心的不安。
- 湘帘咫尺,惯撩乱一栏花影:湘帘近在咫尺,却常常动乱她的心事,表达了内心的纷乱。
- 便玉笛诉尽相思,只屏底更无人听:即使用玉笛诉说相思,屏风下却没有人倾听,表现孤独与无奈。
- 更莫忆瑶珰,缄札是他曾省:不必再提起美好的回忆,信件只留下他曾经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意象。
- 拟人:雨滴、蛩语等自然现象被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 对仗:诗句中常用对仗手法,加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孤独、思念与失落的主题展开。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出病中女子的脆弱与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传达出对不确定性的无奈与怨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象征着脆弱与无助。
- 雨:暗示孤独与思念的流淌。
- 燕子:象征着消息与希望,但在此却带来无奈。
- 湘帘:代表江南的情景,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玉笛:象征着诉说与倾诉的工具,但却无人倾听,表现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慈铭的《长亭怨慢五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自然风光
B. 孤独与思念
C. 战争与和平
D. 家庭关系 -
“雨滴空阶”中“空阶”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孤寂
C. 美好
D. 欢乐 -
诗中的“瑶珰”象征着什么? A. 忘记
B. 回忆
C. 爱情
D.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对比李慈铭的《长亭怨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失落,但李清照的词更多展现出女性的坚韧与智慧,而李慈铭则更侧重于脆弱与无奈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慈铭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