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竹下作》

时间: 2024-09-19 21:13:26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池上竹下作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穿篱绕舍碧逶迤,
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

白话文翻译:

在篱笆间蜿蜒而行,环绕着我的小屋,
这十亩的闲适居所,有一半是池塘。
吃饱饭后在窗前小憩,
轻松地在林下独自漫步。
水的性情淡泊,正是我的朋友,
竹子能消解心中的虚妄,恰似我的老师。
何必要在这纷繁的世间,
花费心思和眼力去寻找知己呢?

注释:

  • 穿篱:穿过篱笆。
  • 碧逶迤:青翠的竹子蜿蜒延伸。
  • 十亩:指十亩地,形容居所的宽敞。
  • 食饱:吃饱了。
  • 窗间新睡:刚刚在窗边小憩醒来。
  • 脚轻:走路轻快。
  • 性淡:性情淡泊。
  • 心虚:内心空虚。
  • 悠悠人世:繁杂的人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而著称。他的诗歌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了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选择隐居在杭州,享受自然与闲适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诗歌鉴赏:

《池上竹下作》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反映了白居易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对自我内心的追求。诗的开头描绘了环境,穿越篱笆绕着小屋,十亩的闲居之地中,有一半是池塘,展示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自然景象。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吃饱后小憩的状态,脚步轻快地在林下独行,生动地表现了他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白居易以“水”和“竹”来象征朋友和老师,水的淡泊恰如他所追求的生活态度,而竹子则是他内心清醒和智慧的体现。这两种自然元素不仅是诗人生活中的陪伴,也是他精神上的寄托。最后两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世纷争的思考,质疑在复杂的人生中寻找知己的必要性,表达了对世俗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归隐”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穿篱绕舍碧逶迤:通过篱笆和小屋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环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2. 十亩闲居半是池:强调居住环境的开阔与舒适,池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 食饱窗间新睡后:表现出一种生活的惬意与安闲。
  4. 脚轻林下独行时:体现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愉悦。
  5. 水能性淡为吾友:水的淡泊象征着诗人追求的友谊与生活态度。
  6. 竹解心虚即我师:竹子消解内心的虚无,象征智慧和内心的宁静。
  7. 何必悠悠人世上:提出对世俗人际关系的质疑。
  8. 劳心费目觅亲知:表达对寻找知己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水与竹子分别比作朋友与老师,增强了意象的丰富性。
  • 对仗:如“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形成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反映了白居易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淡泊与友谊,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
  • :象征智慧与清净,代表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 :象征安宁的生活环境,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亩闲居半是池”意指什么? A. 诗人住在山上
    B. 诗人的居所宽敞,有池塘
    C. 诗人每天都去游泳
    答案:B

  2. 诗句“水能性淡为吾友”的意思是? A. 水是诗人的朋友
    B. 水的性情是淡泊的,象征朋友的真诚
    C. 水与诗人无关
    答案:B

  3. 诗人对世俗人际关系的态度是? A. 热衷于交朋友
    B. 感到无奈与厌倦
    C. 渴望被关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白居易的诗更为直接,强调内心的平静,而陶渊明的诗则更为隐晦,充满哲理和深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