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
时间: 2025-01-19 19:10: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于六月初七,江边的蝉开始鸣叫。石楠树深处,黄昏时分隐约传来两三声蝉鸣。蝉声唤起我衰老的白发,也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虽然西风尚未起,秋天的思绪却早已在心中萌生。想起往昔在东掖,宫槐花下静听蝉鸣的日子。今天的思绪无尽无边,云树环绕着湓城。
注释:
- 蝉:一种夏季鸣叫的昆虫,象征夏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 石楠:一种植物,常生于山坡或林中,叶子繁茂,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薄暮:黄昏,天色渐暗的时分。
- 衰鬓色:指头发变白,象征衰老。
- 故园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西风:象征秋天的风,代表季节的变迁。
- 东掖:指的是皇宫的东侧,常用作宫廷的代称。
- 宫槐:宫廷中种植的槐树,常与安静、雅致的环境相联系。
- 湓城:指的是湓水附近的城市,可能是诗人心中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他的诗歌涵盖了爱情、友情、生活、政治等多个主题,风格清新流畅,易于大众理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时值盛夏,诗人通过蝉鸣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早蝉》是一首充满乡愁和人生感悟的诗作。白居易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初夏时节蝉鸣的景象,并通过蝉声引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前四句通过蝉鸣的声音,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蝉声不仅是夏天的象征,更是诗人老去的提醒,"一催衰鬓色"一句,直白而深刻,显示了时间的无情。
接下来的两句,"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则巧妙地将季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感慨结合在一起,尽管夏天尚在,但秋天的思绪已经在心中滋长,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往的怀念。
最后两句回忆了他在东掖宫槐下听蝉的快乐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无限思"则暗示了他与当年的心境截然不同,突显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追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以蝉鸣为媒介,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时间、故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白居易作品中常见的抒情特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描写了蝉鸣的时间和地点,营造出夏季的气氛。
-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在黄昏时分,树叶深处传来几声蝉鸣,增加了诗的幽静感。
-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蝉声唤起诗人的衰老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变化。
-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尽管秋风尚未来临,但秋天的思绪已经涌现,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回忆往昔在宫廷中听蝉鸣的日子,营造出怀旧的情感。
-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如今的思绪无边无际,被云树环绕着的湓城是诗人心中故乡的象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蝉声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蝉声赋予情感,使其成为思念的媒介。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蝉鸣为切入点,表达了白居易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夏季、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
- 石楠:代表宁静、隐秘的环境。
- 薄暮: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故园:象征思乡之情,寄托了对过去的回忆。
- 云树:自然的意象,传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蝉鸣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 A. 五月初七
B. 六月初七
C. 七月初七
D. 八月初七 -
诗人回忆起在东掖听蝉声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A. 梧桐树下
B. 槐树花下
C. 桃树花下
D. 桂花树下 -
诗中"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的含义是?
A. 秋天已经到来
B. 诗人已经老去
C. 尽管还没有秋风,但思绪已经转向秋天
D. 诗人对西风感到厌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蝉》:王维的《蝉》描写了自然与孤独的主题,风格与《早蝉》相近。
- 《秋夕》:杜甫的《秋夕》,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早蝉》与《蝉》:白居易的《早蝉》更加注重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的《蝉》则更多地表现出孤独和自然的静美。
- 《早蝉》与《秋夕》:两者都涉及对时间的思考,但《秋夕》更着重于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