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东古台》

时间: 2025-01-19 21:49:47

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

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

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

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

我来一登眺,目极心悠哉。

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

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

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城东古台
作者:白居易〔唐代〕

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
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
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
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
我来一登眺,目极心悠哉。
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
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
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东郊,有一座高耸的土台,不知它是哪一代的遗物,似乎是巴王的台址。巴国的歌声早已消逝,巴宫也被黄土掩埋。柔软的春草蔓延,牛羊在四周游荡。我登高远望,目光所及,心情悠然。初次看到江山的形势,山峰叠嶂,水流环绕。我凭高远望,心胸开阔,远处的景象尽收眼底。唯有对故乡的思念,时常从东北方向涌来。

注释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青崔嵬:高耸的土台,色彩青翠。
  • 巴王台:传说中巴国王的台榭。
  • 靡靡:形容草木茂盛。
  • :相连,交融。
  • 目极:目光所及的范围。
  • 胸襟:心胸,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直白易懂,关心民生,常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脱俗,尤其擅长乐府诗和五言绝句。

创作背景

《登城东古台》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可能是在他任职于地方时所作。透过诗中描绘的古台,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城东古台》是白居易的一首经典诗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对故乡的眷恋。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遥远的东郊景象,青翠的土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丽,然而它的历史却已不可考。诗人通过“疑是巴王台”的设问,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神秘和失落。

接下来的句子则描绘了巴国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成往事,巴歌的沉寂与巴宫的没落形成鲜明对比,带出一种历史的惆怅。诗人的目光穿透时空,登高望远,领略到江山的壮美,心胸也随之开阔,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

然而,尽管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内心深处对故园的思念始终挥之不去,成为了他心灵深处的牵挂。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白居易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描述东郊的高土台,远离尘嚣,带有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2. 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对古台的身份产生疑问,推测它可能是巴国王的台榭,带出历史的朦胧感。
  3. 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巴国的歌声沉寂,宫殿在黄土中消失,表现出历史的沉寂与过往的辉煌。
  4. 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春草茂盛,牛羊在四周游荡,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
  5. 我来一登眺,目极心悠哉:诗人登高远眺,心情舒畅,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6. 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初次看到江山的壮丽,山峰叠嶂,水流环绕,描绘了自然的美景。
  7. 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站在高处俯瞰,心胸开阔,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8. 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尽管眼前美景迷人,心中却始终挂念故乡,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台比作巴王台,暗示历史的久远和神秘。
  • 对仗:如“峰叠水环回”,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排比:通过列举景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自然的眷恋。

意象分析

  • 东郊土台:象征着历史的遗存和时间的流逝。
  • 巴歌、巴宫:代表失落的辉煌,暗示历史的变迁。
  • 春草、牛羊:体现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江山:象征着壮丽的自然和诗人的开阔胸怀。
  • 故园: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王台”象征什么? A. 诗人的故乡
    B. 历史的遗存
    C. 自然的壮美

  2.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如何表达的? A. 通过对江山的描绘
    B. 通过对古台的疑问
    C. 通过最后一句“唯有故园念”

  3. 诗中哪个意象代表失落的辉煌? A. 春草
    B. 巴歌
    C. 土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登城东古台》与杜甫的《登高》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哲思,但白居易更注重历史的沉思与故乡的思念,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对现实的关切与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