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翠蛟亭
褚伯秀 〔宋代〕
不逐风雷去,蜿蜒舞石屏。
源深有龙伴,流过错借丹。
坐觉云藏树,吟忘雪溅亭。
岩隈下斜日,归去了残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翠蛟亭景色的感悟与思考。诗人不随风雷而去,安静地在石屏前蜿蜒舞动。水源深处有龙伴随,溪水流淌中借着丹青的色彩。坐在亭中,感受到云隐匿于树间,吟咏时忘却了雪水溅落在亭上的情景。岩石的阴影下,斜阳照射,归去时只剩下残存的经文。
注释:
- 逐:追逐,跟随。
- 风雷:指自然现象,象征激烈的变化。
- 蜿蜒:形容曲折延伸的样子。
- 石屏:石壁,可能是指山石的屏障。
- 源深:水源深邃。
- 龙伴:龙,通常象征着水神或灵气。
- 错借:错综复杂地借用。
- 丹:可能指丹青,古时用来形容颜色。
- 云藏:云隐藏。
- 雪溅亭:雪水溅射到亭子上。
- 岩隈:岩石的阴影。
- 斜日: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残经:残存的经文,可能是指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典故解析:
- “龙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常常与水有关,象征着灵气与神秘,可能暗指这条水流的灵动性。
- “雪溅亭”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细腻,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褚伯秀,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览翠蛟亭时,借景抒情,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闲适与思辨的境界。
诗歌鉴赏:
《题翠蛟亭》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抒发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翠蛟亭的独特景致娓娓道来,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头两句“不逐风雷去,蜿蜒舞石屏”,给人一种悠然自得、不受外界纷扰的感觉。诗人以“蜿蜒”描绘出水流的柔美,仿佛在与山石对话,流露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接着,“源深有龙伴,流过错借丹”,通过“龙”这一意象,使得水流增添了灵动之气,既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也暗示了生命的源头和力量。“坐觉云藏树,吟忘雪溅亭”,在此,诗人坐在亭中,云隐于树,雪水滴落,诗人沉浸在自然的氛围中,心灵得到了放松与升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岩隈下斜日,归去了残经”则带有些许感伤,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岩石上,诗人似乎在回望过去的点滴,感慨时光的流逝,留下了对往事的追忆。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逐风雷去:不随风雷而去,表现出一种不被外界影响的从容。
- 蜿蜒舞石屏:水流蜿蜒在石屏之间,生动形象,展现自然的曲折美。
- 源深有龙伴:水源深邃,伴随龙的意象,暗含灵气。
- 流过错借丹:水流错综复杂,色彩丰富,寓意深远。
- 坐觉云藏树:坐在亭中,感觉到云藏在树后,具有诗意的宁静。
- 吟忘雪溅亭:吟诵诗歌,忘却雪水溅落的打扰。
- 岩隈下斜日:岩石的阴影下,夕阳斜照,象征时光流逝。
- 归去了残经:归去时只剩下对往事的追忆,表现思考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使意境更为深远。
- 拟人:水流的动作生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多处运用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与追求,展现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风雷:象征激烈的变化与外在的诱惑。
- 龙:象征灵气与生命力。
- 云:象征隐藏与神秘。
- 雪:象征纯洁与时光的流逝。
- 残经:象征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象征什么? A. 生命力
B. 破坏力
C. 时间
D. 美丽 -
“不逐风雷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A. 焦虑
B. 从容
C. 绝望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云藏树”有何意象? A. 隐秘与宁静
B. 喧闹与繁忙
C. 明亮与清晰
D. 孤独与悲伤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多地展现了豪放之气,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