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玉海宗师还茅山》

时间: 2025-01-19 13:20:05

湖澥天教十载閒,玉经功就胜居坛。

惊尘天目妨龙卧,晚岁华阳望鹤还。

入咏五噫丹阙近,会心三笑画溪寒。

世缘历尽仙缘熟,坐断陪真向上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玉海宗师还茅山
褚伯秀 〔宋代〕

湖澥天教十载閒,
玉经功就胜居坛。
惊尘天目妨龙卧,
晚岁华阳望鹤还。
入咏五噫丹阙近,
会心三笑画溪寒。
世缘历尽仙缘熟,
坐断陪真向上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玉海宗师的送别情感。诗中提到,湖水和山川在十年的教诲下变得悠闲,宗师在玉经的修炼中已经达到了高深的境界。惊动了尘世的眼目,似乎妨碍了龙的安卧;在晚年时,期待着华阳山上的仙鹤归来。进入吟诵之境,丹阙近在咫尺,彼此会心一笑,仿佛画中溪水般寒冷。经过世事的洗礼,仙缘愈加深厚,坐在那高高的陪真之关,向上迈进。

注释

  • 湖澥:指湖水与河流。
  • 天教:天的教导,指道理、法门。
  • 玉经:道教经典,象征修道的学习与成果。
  • 惊尘:惊扰尘世,指世俗的干扰。
  • 华阳:华阳山,传说中的仙境。
  • 丹阙:丹霞宫,象征道教的高境界。
  • 三笑:意指三次会心的笑,体现亲密和默契。
  • 世缘:世俗的缘分,强调经历过的世事。
  • 陪真:陪伴真理,指追随真正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褚伯秀,字德彝,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道教文化为创作背景。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送别玉海宗师之际,表达了对宗师的敬仰与不舍。诗中融合了道教的思想,表现了对修道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且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道教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开篇以“湖澥天教”引入,表现出宗师在自然中修炼的悠闲与深厚的道理。接下来的“惊尘天目”,则通过对尘世的描写,反映出修道者在世俗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扰,展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淡泊之情。诗中提到的“晚岁华阳望鹤还”,则寓意着修道者对长生不老、归隐自然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既有对宗师的钦佩,又有对道教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在修行中获得的宁静与智慧、与世无争的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湖澥天教十载閒:描绘了作者与宗师在湖边十年的修行时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宁静。
    • 玉经功就胜居坛:表明宗师在道教经典的修炼中已经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 惊尘天目妨龙卧:暗指世俗的纷扰打扰了修道者的宁静,象征着对世界的干扰。
    • 晚岁华阳望鹤还:期待归隐自然,追求长生的愿望。
    • 入咏五噫丹阙近:表明与宗师共同吟诵,接近道教的高境界。
    • 会心三笑画溪寒:表现出对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理解。
    • 世缘历尽仙缘熟:经过世事的洗礼,修道的缘分愈加深厚。
    • 坐断陪真向上关:象征着追随真实的道理,努力向上攀登的决心与毅力。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如“世缘历尽仙缘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用“惊尘”与“龙卧”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修道者的超脱与世俗的纷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师长的敬仰与不舍之情。通过对自然与修道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湖澥:象征宁静与自然,体现出道教的自然观。
  • 玉经:象征着高深的道理与修行的成果。
  • 华阳:象征着理想中的仙境,寄托了对长生与归隐的渴望。
  • 龙卧: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 丹阙:象征道教的高境界与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褚伯秀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玉经功就胜居坛”中的“玉经”指的是什么?

    • A. 道教经典
    • B. 佛教经典
    • C. 儒家经典
    • D. 诗词集
  3. 诗中提到的“华阳”象征什么?

    • A. 人间的烦恼
    • B. 理想的仙境
    • C. 追求的财富
    • D. 亲情的牵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
  • 《静夜思》:表达人们对故乡的思念,虽然主题不同,但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