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神》

时间: 2024-12-31 09:57:48

通州三百里,茅苇也还无。

胡骑虎出没,山鼯鬼啸呼。

王阳怀畏道,阮籍泪穷途。

人物中兴骨,神明为国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通州三百里,茅苇也还无。
胡骑虎出没,山鼯鬼啸呼。
王阳怀畏道,阮籍泪穷途。
人物中兴骨,神明为国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通州一带的三百里土地上,连茅苇都没有生长。胡人的骑兵像猛虎一样出没,山中的鼯鼠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王阳明心中感到恐惧,而阮籍则因身处困境而泪流满面。在这动荡的时代,英雄豪杰们都在为国家而努力,仿佛得到了神明的帮助。

注释:

字词注释:

  • 通州:古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
  • 茅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着荒凉和贫瘠。
  • 胡骑:指的是外族骑兵,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 王阳:指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
  • 阮籍:三国时期的文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闻名。

典故解析:

  • 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诗中提到他,体现了对士人的寄托与期望。
  • 阮籍:他在历史上以悲剧式的情感表达著称,常用泪水表达对祖国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将领与诗人。他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著有《正气歌》等名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朝灭亡前夕,文天祥身处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的“通州三百里”开始,便展示了一幅荒凉的景象,三百里的土地上连茅苇都没有生长,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接下来的“胡骑虎出没”描绘了外敌的威胁,充满了紧迫感和恐惧。诗中提到王阳明和阮籍,两位历史人物的悲情与忧虑,反映了文天祥对于士人的期望。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参与者。这一切都在诗的最后一行“神明为国扶”中得到了升华,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历史的敬仰,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通州三百里,茅苇也还无:通州一带土地广阔,却荒凉无物,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贫穷。
  • 胡骑虎出没,山鼯鬼啸呼:外敌骑兵如虎出没,山中的动物发出悲鸣,象征着战乱带来的恐慌。
  • 王阳怀畏道,阮籍泪穷途:王阳明因时局感到无奈,阮籍则因困境而流泪,表现了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
  • 人物中兴骨,神明为国扶:强调了历史上英雄豪杰们的责任感,似乎得到了神明的支持,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外敌比作“虎”,渲染了威胁的迫切感。
  • 拟人:山鼯发出“鬼啸”,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悲情色彩。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形成了强烈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崇敬,表达了文天祥在动荡时代对家国情怀的坚定与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通州:象征着故国的沦陷与荒凉。
  • 胡骑:代表着外敌的侵略与压力。
  • 王阳、阮籍:体现了士人的忧国情怀,代表历史的智慧与悲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骑”指的是什么? A. 外敌骑兵
    B. 本地士兵
    C. 商贩骑士

  2. “王阳怀畏道”中“道”指的是什么? A. 道路
    B. 道义
    C. 道教

  3.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神明”为谁? A. 历史人物
    B. 神灵的支持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正气歌》——文天祥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其表现手法更为细腻,情感更加沉重。
  • 《登高》(王之涣):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对国家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