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郡大江边,危楼夕照前。
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
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
白话文翻译:
在小镇的江边,高楼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
青苍的芦苇生长在湿润的土地上,白色的露水映衬着空阔的天空。
此时我与故乡的联系被阻隔,家书又该寄往何方呢?
只听到陈蔡的戍楼,战斗的声音已经持续了三年。
注释:
- 小郡:指小镇。
- 大江:指大河,可能是长江。
- 危楼:高耸的楼房。
- 夕照:夕阳的光辉。
- 青芜:指青色的芦苇。
- 卑湿地:低洼湿润的地方。
- 白露:清晨的露水。
- 泬寥:空旷而清冷。
- 乡国:故乡。
- 阻:阻隔。
- 家书:家信。
- 转战:频繁地作战。
- 陈蔡戍:指陈、蔡两地的防守,可能是历史上某个战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注著称,作品广泛,尤以诗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期间。时值战乱频仍,诗人身处异乡,思乡情切,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家国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西楼》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示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描绘了小镇与高楼的景象,夕阳的余晖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暗示着诗人的心情。次联通过对青芜和白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在后两联中,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担忧,尤其是“家书何处传”一句,表现出对与家人失联的无奈与焦虑。“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则让人感受到战乱的持续与不安,饱含着对国家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郡大江边:描绘了小镇临近大河的地理位置。
- 危楼夕照前:高楼在夕阳前显得高耸,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青芜卑湿地:湿润的土地上生长着青色的芦苇,增加了场景的生动感。
- 白露泬寥天:清晨的露水与空旷的天空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冷清。
- 乡国此时阻:对故乡的思念因时局而受阻。
- 家书何处传:无奈地问道,信件该寄往何方。
- 仍闻陈蔡戍:提到战事,强调战斗的持续性。
- 转战已三年:表现出对时局的深切感受,强调战乱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楼与夕阳的映照比作孤独,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 对仗:如“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乱的忧虑,以及在动荡年代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个体情感与历史背景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青芜: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却又因环境的恶劣而显得无奈。
- 白露:象征着清冷与孤独,暗示着人心的寂寞。
- 乡国:代表着故乡的牵挂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危楼”指的是什么?
A. 高楼
B. 低矮的房子
C. 城墙
D. 橱柜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思念与忧虑
C. 恨之入骨
D. 期待归来 -
“转战已三年”所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旅行
B. 战乱持续的时间
C. 诗人写作的时间
D. 家书的传递时间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西楼》与杜甫《春望》:两首诗均表达了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国家的动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