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之重夸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罗刹之谑因嘲兹石聊以寄怀》

时间: 2025-01-14 16:22:44

君问西州城下事,醉中叠纸为君书。

嵌空石面标罗刹,

压捺潮头敌子胥。

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打欲何如。

谁知太守心相似,抵滞坚顽两有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之重夸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罗刹之谑因嘲兹石聊以寄怀

君问西州城下事,醉中叠纸为君书。
嵌空石面标罗刹,压捺潮头敌子胥。
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打欲何如。
谁知太守心相似,抵滞坚顽两有馀。

白话文翻译

你问我在西州城下发生了什么事,我在醉酒中为你写下这几行字。 那块空心的石头上刻着罗刹的名号,压着潮头就如同敌人的子胥。 神鬼的鞭子仍然没有动弹,波涛虽然猛烈冲击又能如何呢? 谁能想到太守的心情与我相似,都是顽固不化,滞留于此。

注释

  • 西州:指西州城,古代地名。
  • 罗刹:神话中的恶鬼,常用以指代邪恶的事物。
  • 子胥: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伍子胥,他的故事常与报仇与忠义有关。
  • 神鬼:指神灵与鬼怪,代表不可知的力量。
  • 太守:地方官员,治理一方的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闻名于世。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壮丽之作,也有细腻柔和之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担任地方官时,他以平易近人的风格描绘了地方治理中的困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思考与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局和社会现象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西州城下所发生事情的思考。开篇以“君问西州城下事”引入,显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接下来的描写通过醉酒中叠纸的场景,突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思考。

“嵌空石面标罗刹,压捺潮头敌子胥”通过寓意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中恶劣现象的无奈与抗争。罗刹的象征意义与子胥的历史典故结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借用与反思。

后半部分的“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打欲何如”,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与自然力量的感慨,尽管外在环境不断冲击,但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却是诗人所要传达的主旨。最后一句“抵滞坚顽两有馀”则是诗人自我反省的体现,显示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深刻理解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问西州城下事:问候中引入主题,友人关心西州发生的事情。
  2. 醉中叠纸为君书:以醉酒的状态写下信件,表现诗人心境。
  3. 嵌空石面标罗刹:石头上刻字,象征恶势力的存在。
  4. 压捺潮头敌子胥:潮水冲击,暗示对困境的抵抗。
  5. 神鬼曾鞭犹不动:即使神鬼的力量也无能为力。
  6. 波涛虽打欲何如:虽有外力冲击,内心却不屈。
  7. 谁知太守心相似:太守的内心与诗人相同,都是对现实的无奈。
  8. 抵滞坚顽两有馀:表明对自己的情感状态的认同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罗刹”与“波涛”,将社会现象与自然力量进行类比,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神鬼与波涛的描写,赋予自然与超自然力量以情感,深化了诗的主题。
  • 对仗:诗中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州城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受。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无奈与挣扎,也传达了对同道中人的情感共鸣,强调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西州:象征着复杂的社会环境。
  • 罗刹:代表着邪恶与困难的力量。
  • 石头:作为坚硬的象征,寓意着固执与不变。
  • 波涛:自然的力量,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罗刹”指的是什么?

    • A. 善神
    • B. 恶鬼
    • C. 仙人
    • D. 普通人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传达对太守心境的共鸣?

    • A. 直接对话
    • B. 隐喻与比喻
    • C. 叙述故事
    • D. 描绘风景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个人情感
    • C. 社会现实
    • D. 历史典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的诗歌常常在社会关怀上有所交集,白居易的诗歌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多通过叙述历史与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但共同点在于对民生的关注与同情。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