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岩寺》
时间: 2025-01-19 19:45: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灵岩寺
白居易
娃宫屧廊寻已倾,
砚池香径又欲平。
二三月时何草绿,
几百年来空月明。
使君虽老颇多思,
携觞领妓处处行。
今愁古恨入丝竹,
一曲凉州无限情。
直自当时到今日,
中间歌吹更无声。
白话文翻译:
在娃宫的廊道上已经倾斜,
砚池的香径又想要修整得平整。
二三月的时候草木何等青翠,
几百年来明月依旧空中高悬。
使君虽然年老却多有思念,
携着酒杯与妓女处处游玩。
如今的愁苦与古老的仇恨融入了音乐,
一曲凉州的乐曲无限情深。
从当时直到今天,
中间的歌声已然无声无息。
注释:
- 娃宫屧:娃宫的鞋子,象征着年轻的女子。
- 砚池:砚台的池水,古代文人常用来写字。
- 草绿:春天的时候草木复苏,生机勃勃。
- 月明:形容月亮明亮,常常用来表达孤独和思念。
- 使君:指的是某位官员或文人。
- 携觞领妓:带着酒杯与歌妓一起游玩。
- 丝竹: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 凉州:指凉州曲,表现悲伤和思念的音乐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白居易的诗作涵盖了多种题材,尤其在描写民生、感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诗风清新流畅,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题灵岩寺》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灵岩寺是他游历中常去之地,诗中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灵岩寺》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诗人在描绘灵岩寺的景致时,既有对眼前景色的细致观察,又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思索与惆怅。开头的“娃宫屧廊寻已倾”,将年轻女子的轻盈与寺庙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与美好逝去的伤感。接着,诗人提到“砚池香径又欲平”,表现出对环境的细腻关怀,也引发对往昔的追忆,似乎在说即使环境有所改变,但往日的美好依然铭刻心中。
“二三月时何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通过对时节更迭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时间的主题,草木的青翠与月亮的明亮形成对照,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孤独的永恒。随着“使君虽老颇多思”的转折,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淀结合,表达了对故人的惦念和对岁月的感慨。
最后几句中,“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音乐成为连接古今情感的桥梁,乐曲的旋律承载着过往的愁苦与遗恨,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事的深刻感悟,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艺术与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娃宫屧廊寻已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年轻女子的轻盈,隐喻时间的流逝。
- 砚池香径又欲平:体现了对环境变化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对记忆的珍视。
- 二三月时何草绿:春天的生机与往日的景象形成对比,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几百年来空月明:强调时间的延续与孤独,暗示历史的积淀。
- 使君虽老颇多思:引入个人情感,表现出对往事的思考。
- 携觞领妓处处行:描绘了与友人欢聚的场景,展现了诗人的洒脱。
- 今愁古恨入丝竹:音乐成为情感的载体,连接古今的愁苦。
- 一曲凉州无限情:凉州曲的使用,突显诗人的深情与思念。
- 直自当时到今日: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情感。
- 中间歌吹更无声:表达出对歌声消逝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年轻女子与寺庙的衰败形成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象征:砚池、香径等意象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情感。
- 拟人:草木的青翠与月亮的明亮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灵岩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与往昔美好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友人与音乐的依恋,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娃宫屧:象征青春与美好。
- 砚池:象征文人生活与艺术的追求。
- 草绿: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 月明:象征孤独与思念。
- 丝竹: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题灵岩寺》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人生无常与怀旧
C. 对友人的思念
D. 生活的快乐 -
“携觞领妓”中的“携觞”指的是什么? A. 带着酒杯
B. 带着朋友
C. 带着乐器
D. 带着诗书 -
诗中提到的“凉州”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一种乐曲
C. 一种酒
D. 一种花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白居易《题灵岩寺》 vs 杜甫《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艰辛。
- 白居易《题灵岩寺》 vs 李白《月下独酌》:白居易的诗更为柔和细腻,李白的诗则更具豪放与个性,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