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
时间: 2025-01-19 19:4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青松接翠微,
梵王宫殿白云飞。
钟声出岫客初到,
月色满庭僧未归。
偶有閒情依净土,
竟无尘虑渎天机。
明朝尚有登高兴,
千仞冈头一振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童寺的自然风光与宁静氛围。十里青松延绵不断,仿佛与青翠的山峦相连;梵王宫殿在白云之中若隐若现。初到的客人听见钟声从山谷中传来,月光洒满庭院,和尚却还未归来。偶尔有些闲情雅趣依偎在这净土之中,完全没有世俗的烦恼和困扰。明天还有登高的兴致,想必在千仞的山冈上振衣而立,心旷神怡。
注释
- 青松:青色的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翠微:青翠的山峦,意指自然的清幽。
- 梵王宫殿:佛教寺庙中的高大建筑,这里指天童寺的主殿。
- 钟声:寺庙中的钟声,常用作召唤和尚或祈祷。
- 岫:山谷或山洞。
- 月色:月光,代表夜晚的宁静。
- 闲情:悠闲的心情。
- 净土:佛教所指的清净之地,象征内心的宁静。
- 渎天机:指不去打扰自然的法则或佛理。
- 千仞冈头:高耸的山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应麟,字士升,号思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典雅、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天童寺》是在王应麟游览天童寺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禅意的感悟。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佛教意境,表达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天童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以及诗人与自然、佛教哲学之间的深厚情感。开篇“十里青松接翠微”展现出一幅广袤的自然图景,青松象征着坚韧和永恒,给人以安定感。接着“梵王宫殿白云飞”,将宗教与自然结合,突显出天童寺的神圣与宁静。
“钟声出岫客初到”,钟声的回响不仅是寺庙的象征,也是对来访者心灵的召唤,带来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而“月色满庭僧未归”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月光映照下的庭院显得更加幽美,和尚的缺席似乎让整个场景更添一份神秘。
后两句“偶有闲情依净土,竟无尘虑渎天机”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最后,“明朝尚有登高兴,千仞冈头一振衣”则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向往,暗示着造访者在领略自然之美后,内心将更加充实。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比与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心灵净土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美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青松接翠微
描述青松延绵不绝,与山峦青翠相接,展现自然的壮丽。 -
梵王宫殿白云飞
梵王庙宇高耸入云,与白云相映成趣,神圣而宁静。 -
钟声出岫客初到
钟声从山谷中传出,提醒来访者进入这一宁静的世界。 -
月色满庭僧未归
月光洒满庭院,和尚尚未归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偶有閒情依净土
在这净土中,偶尔感受到悠闲的情趣,体现一种心灵的超脱。 -
竟无尘虑渎天机
没有世俗的烦恼,暗示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理解。 -
明朝尚有登高兴
明天还有登高的兴致,预示未来的美好愿景。 -
千仞冈头一振衣
在高耸的山冈上,振衣而立,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奔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 对仗:如“钟声出岫”与“月色满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青松、白云、钟声等意象,传递出宁静与超然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描绘天童寺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展现了对未来希望的向往。诗中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智慧,强调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松:象征坚韧与永恒,代表自然的美好。
- 梵王宫殿:象征佛教文化的神圣与宁静。
- 钟声:象征内心的觉醒与安宁。
- 月色:象征宁静与雅致,营造夜晚的美感。
- 净土:象征心灵的清净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里青松接翠微”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人生的烦恼
- B. 自然的壮丽
- C. 宗教的深邃
-
“钟声出岫客初到”中的“岫”指的是什么?
- A. 山谷
- B. 平原
- C. 湖泊
-
诗人在“明朝尚有登高兴”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疲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应麟《天童寺》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但王应麟更强调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应麟生平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