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
终年不为客,除夕恰辞家。
雨又垂垂落,风仍故故斜。
难开愁里眼,只益鬓边华。
白话文翻译:
在腊月天里,雪花纷飞,千山上的梅花还未开放。整年都不为他人而作,正好在除夕时节告别自己的家。雨又细细地下着,风依旧斜斜地吹着。难以在愁苦中睁开眼睛,只觉得鬓边的白发愈发增多。
注释:
- 腊:指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通常在阳历的12月与1月之间。
- 频雪:频繁下雪,形容雪下得很大。
- 梅未花:梅花尚未开放,暗示冬季的寒冷和凋零。
- 终年不为客:整年都不为他人而作,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自我反思。
-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辞旧迎新的时刻。
- 愁里眼:心中的忧愁使眼睛难以睁开。
- 鬓边华:形容白发增多,代表衰老。
典故解析:
- 腊月:古代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通常与祭祀和团圆有关。
- 梅花:象征高洁和坚韧,常在寒冬中盛开,代表着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多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除夕,正值腊月,诗人通过描绘身边的雪景和梅花未开的情景,表达了在节日之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反思。
诗歌鉴赏:
《除夕宿临战平》是一首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诗作。杨万里在诗中通过“腊天频雪”和“千山梅未花”的描写,展现了冬天的寒冷和凋零的景象,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诗人在除夕之际选择辞别家乡,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诗中“雨又垂垂落,风仍故故斜”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湿冷的空气和愁苦的心情。最后一句“难开愁里眼,只益鬓边华”更是将诗人的愁苦与衰老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人在岁月流逝中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腊天频雪:在腊月的天空中,雪花频繁地飘落,营造出寒冷的冬季氛围。
- 千山梅未花:千山之中,梅花尚未开放,象征着生命的沉寂与等待。
- 终年不为客:整年都不为他人而作,突显出诗人的孤独与自我反思。
- 除夕恰辞家:在除夕这一天,恰好要告别自己的家,暗示着离别的伤感。
- 雨又垂垂落:细雨纷纷落下,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忧愁。
- 风仍故故斜:风依旧斜斜地吹着,表现出一种无情的自然环境。
- 难开愁里眼:内心的忧愁让眼睛难以睁开,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 只益鬓边华:白发愈发增多,象征着岁月流逝与衰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表现出对称美。
- 拟人:如“雨又垂垂落,风仍故故斜”,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比喻:用“鬓边华”比喻衰老,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离别的伤感,透过冬日的寒冷与孤独,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出生命的无常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腊月:象征年末与岁末,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雪:象征纯洁与冷清,暗示孤独的心境。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虽未开放,但仍然存在。
- 雨:象征忧愁与思念,增添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 风:象征不变的环境与流逝的岁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人在哪个节日辞别家乡?
- A. 中秋
- B. 除夕
- C. 元旦
- D. 清明
-
“鬓边华”指的是什么?
- A. 墨发
- B. 白发
- C. 金发
- D. 红发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杨万里与杜甫的《春望》对比: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事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杨万里的诗中通过冬季的孤独描绘心境,而杜甫则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二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个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