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宣州笔
——耿湋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宣州笔的赞美与感慨。寒竹的笔杆让人感到惭愧,细微的笔毫可以承载多少重任。笔影在纸上笔直地延伸,心中力量不愿隐藏锋芒。落下的纸张像惊起的风,空中摇曳着露水的浓重。丹青与文学的创作,除了这个笔,还能从何而来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竹:寒冷的竹子,这里指用竹子制成的笔杆,象征着笔的清雅与坚韧。
- 惭虚受:惭愧于空洞的接受,暗指笔的使用者应当珍惜工具的价值。
- 纤毫:指笔毫,细小的部分,强调其精细。
- 缘守直:笔影沿着直线延伸,表现出笔法的严谨。
- 心劲懒藏锋:内心的力量不愿意隐藏锋芒,表现出一种自信与坚定。
- 落纸:落下的纸张,暗示创作的过程。
- 惊风:形容落纸的动作像惊起风一样,带有动感。
- 摇空见露浓:在空中摇曳,可以看到露水的浓重,象征着创作的灵感与情感的浓厚。
- 丹青与文事:指绘画和文学创作,表达了两者的联系。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竹”与“笔”的描写,强调了传统文人对于文具的重视。竹子在文化中常常象征气节与清雅,符合文人追求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约公元770年-约公元830年),字子骏,号云溪,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笔墨”的盛行,诗人通过对宣州笔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工具的珍视与对创作过程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咏宣州笔》是一首以笔为主题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宣州笔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文人创作工具的敬重和对创作的热爱。开篇以“寒竹惭虚受”引入,表现了笔的清雅和作者对其的珍视。接着,诗人描绘了笔在纸上舞动的姿态,展现了创作过程中那种心中力量的显现,而不愿意隐藏锋芒的态度,体现出一种自信和坚定的创作精神。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落纸惊风起”形象化了创作的过程,强调了创作的灵动与激情,仿佛一阵风起,纸张也因此而动。同时,诗中提到“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不仅是对笔的依赖,也是对创作方向的思考,表达了艺术创作中工具与灵感的紧密关联。
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反映出诗人在对文人生活和创作的思考中,所寄托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竹惭虚受:通过寒竹的冷清,体现出笔的高洁和惭愧,暗示作者对笔的珍视。
- 纤毫任几重:细微的笔毫能承载多少责任,体现出诗人对创作工具的重视。
- 影端缘守直:笔影在纸上笔直延伸,象征着创作的严谨与认真。
- 心劲懒藏锋:内心力量外露,表达出一种自信和对创作的热情。
- 落纸惊风起:形象地描述了书写时的动态美,表现出创作的生动。
- 摇空见露浓:空中摇曳,寓意创作灵感的浓厚与丰富。
- 丹青与文事:绘画与文学,强调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 舍此复何从:强调了工具在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出对创作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与寒竹相比较,表达出笔的清雅与高贵。
- 拟人:笔的影子似乎在纸上舞动,赋予了物体生命。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展现出唐诗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文人创作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笔的珍视和对创作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竹:象征文人的气节和清雅,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脊梁。
- 纤毫:细腻的笔毫,象征着创作的精细与严谨。
- 影:笔在纸上留下的影子,象征着创作的过程与结果。
- 落纸:象征创作的成果,是灵感的具体呈现。
- 丹青:象征艺术与文学,代表创作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竹”象征什么?
- A. 冷漠
- B. 清雅与坚韧
- C. 贫穷
-
“心劲懒藏锋”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什么态度?
- A. 自信和坚定
- B. 随意和放弃
- C. 疲惫和消沉
-
诗的最后一句“舍此复何从”强调了什么?
- A. 工具的重要性
- B. 生活的无奈
- C. 大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耿湋的《咏宣州笔》与王维的《终南山》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和文人生活的描绘,但耿湋更侧重于工具与创作过程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物与心灵的契合。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