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早蝉歌》

时间: 2025-01-06 12:21:53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乍悲鸣兮欲长。

犹嘶涩兮多断。

风萧萧兮转清,

韵嘒嘒兮初成。

依婆娑之古树,思辽落之荒城。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

意思解释

听早蝉歌

原文展示: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乍悲鸣兮欲长,犹嘶涩兮多断。
风萧萧兮转清,韵嘒嘒兮初成。
依婆娑之古树,思辽落之荒城。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
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

白话文翻译:

蝉鸣声在夕阳西下时响起,声调悠扬如同夏日的云彩。
白天渐渐变短,秋天的气息已经弥漫。
乍听蝉声,令人感到悲伤,声音却又断断续续。
微风吹拂,空气渐渐清凉,蝉鸣的韵律开始成形。
我倚靠在古老的树下,思念那辽阔而荒凉的旧城。
在闲适的院子中支着下巴,依靠在深林的树杈上,
心中满是惆怅,却无言以对,鬓发已然斑白。

注释:

  1.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常用于句末,以增添韵律感。
  2. 夕曛:夕阳西下的样子。
  3. :突然,刚刚。
  4.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5. 支颐:用手支撑下巴,表示思考或闲适。
  6. 倚策:靠着竹杖,表示悠闲的姿态。
  7. 鬓星星而已白:指头发渐白,岁月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公元?-公元835年),字子云,唐代诗人,性情洒脱,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盛夏之际,诗人借蝉鸣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对秋天即将来临的惆怅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蝉鸣声的细腻描绘,将夏末秋初的季节变化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紧密相连。诗的开头以“蝉鸣”引入,蝉鸣不仅是季节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随着“白日将短,秋意已满”的转折,诗人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接着,诗人在风声与蝉鸣中感受到清凉的转变,暗示着夏天的尾声,秋天的来临。

“依婆娑之古树,思辽落之荒城”,此句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结合,古树的婆娑与荒城的辽阔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的最后两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表达出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充满了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蝉鸣兮夕曛:描绘夕阳西下时的蝉鸣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声和兮夏云:蝉鸣声与夏天的云彩和谐相融,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3. 白日兮将短:点明时间的流逝,白天变短,暗示季节的更替。
  4. 秋意兮已满:秋天的气息已经充满,预示着夏末的到来。
  5. 乍悲鸣兮欲长:蝉鸣声让人感到悲伤,似乎想要延续。
  6. 犹嘶涩兮多断:蝉声断断续续,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与情感深度。
  7. 风萧萧兮转清: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8. 韵嘒嘒兮初成:蝉鸣的韵律逐渐成形,显得生动。
  9. 依婆娑之古树:诗人倚靠在古树下,增添了悠闲感。
  10. 思辽落之荒城:思绪飞向遥远的荒城,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11.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描述诗人在院子和林间的悠闲状态。
  12. 犹惆怅而无语:心中感到惆怅,却无话可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13. 鬓星星而已白:岁月无情,头发已白,暗示人生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蝉鸣与季节的变化,隐喻生命的无常。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情感,显得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蝉鸣声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人生的无奈,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氛围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夏天的声音,亦代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2. 夕曛: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3. 古树:象征古老的记忆与静谧的思考。
  4. 荒城:代表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空虚。
  5. :象征季节的转变与诗人的内心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蝉鸣兮夕曛”的意思是: A. 蝉鸣在早晨
    B. 蝉鸣在傍晚
    C. 蝉鸣在正午

  2. “白日兮将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夏天的快乐
    B. 时间的流逝
    C. 对未来的期待

  3. “鬓星星而已白”指的是什么? A. 头发已经变白
    B. 头发依旧乌黑
    C. 头发刚刚长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与《听早蝉歌》均描绘了秋季的情感,但杜牧更侧重于秋天的孤独与哀伤,而耿湋则通过蝉鸣展现了夏秋交替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