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边雁过秋,江上暮云愁。
岭曲山横转,潮回水逆流。
乱莎行石蟹,残荻卧沙鸥。
黯淡三更月,何人独倚楼。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大雁飞过,已是秋天;江面上,暮云愁绪满怀。
山岭曲折,横亘在眼前,潮水逆流而上,水面波动不定。
杂乱的莎草丛中,石蟹在游走,残余的荻草旁,沙鸥安静地栖卧。
淡淡的三更月光下,谁在孤独地倚靠着楼台?
注释:
- 雁:指大雁,象征秋天的来临。
- 暮云愁:指傍晚的云朵带给人愁苦的心情。
- 岭曲山横转:描绘山岭的曲折,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 潮回水逆流:潮水回退,水流逆向,表现自然景象的变化。
- 乱莎:杂乱的莎草,生动描绘了江边的自然环境。
- 残荻:残存的荻草,寓意凋零的秋冬。
- 黯淡三更月:形容月光微弱,夜深人静之时。
- 独倚楼:独自倚靠在楼台上,表现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山水自然,融入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诗人通过描写江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鉴赏:
《江馆野望》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开篇便以“江边雁过秋”引入,瞬间带出浓厚的秋意,渲染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接着,诗人描绘了江上的暮云与逆流的潮水,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互交织的情感。
“乱莎行石蟹,残荻卧沙鸥”两句,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象,细腻而生动。诗人在细节中展现了秋天的萧瑟,石蟹的孤独与沙鸥的静谧,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黯淡三更月,何人独倚楼”更是点题,月光的微弱与诗人孤独的身影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无尽的思索与惆怅。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边雁过秋:描绘秋天的意象,大雁的飞过象征季节的变迁。
- 江上暮云愁:傍晚的云朵让人感到忧愁,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 岭曲山横转:山的蜿蜒曲折,象征人生的曲折与变幻。
- 潮回水逆流:潮水的回流与水流逆向,表现自然界的无常。
- 乱莎行石蟹:莎草丛生,石蟹随意游走,展现自然的生动。
- 残荻卧沙鸥:荻草残缺,沙鸥静卧,表现一种静谧的孤独感。
- 黯淡三更月:月光微弱,营造出深夜的孤独氛围。
- 何人独倚楼:引发思考,诗人在寻找共鸣,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暮云愁”,将云描绘为愁苦的象征。
- 拟人:如“残荻卧沙鸥”,使自然中的生物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江边雁过秋,江上暮云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秋天,传递离别的情感。
- 云:表现愁苦与忧伤。
- 山:象征人生的曲折与变化。
- 潮水:象征自然的无常。
- 莎草、石蟹、沙鸥:反映自然的生动与静谧。
- 月: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边雁过秋”中的“雁”象征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黯淡三更月”中,月光的形容词是?
- A. 明亮
- B. 庄重
- C. 黯淡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孤独感?
- A. 雁与云
- B. 沙鸥与月
- C. 山与水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对自然的思考,但更加豪放。
- 杜甫的《登高》:在描绘秋天的同时,融入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