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集群山雪,寒欺一把茅。
红炉无宿火,黄绢有新抄。
坐久灯排粟,杯行橘解包。
颓然投败絮,老懒信儿嘲。
白话文翻译:
夜晚,雪花纷纷覆盖了群山,寒冷的气息逼近了简陋的茅屋。红色的炉子里没有温暖的火光,黄绢上则是新抄的文章。坐久了,灯光照得桌上像排成了粟米一样,酒杯在橘子皮的包裹中流转。感到颓然,像是投在败絮上,年老懒散的人也在嘲笑我。
注释:
- 寒欺:寒冷逼近,形容天气寒冷。
- 无宿火:炉子里没有留存的火焰,意味着没有温暖。
- 黄绢:一种黄颜色的绢布,常用于书写或抄录。
- 灯排粟:灯光照耀下,桌面上像排成了粟米,形象地描绘了摆放的物品。
- 颓然:形容人精神萎靡,失去斗志。
- 败絮:指破旧的絮状材料,这里比喻颓废的状态。
- 信儿嘲:年老懒散的人在嘲笑他人的无奈。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具体典故,但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寒冬的感慨以及生活状态的无奈。诗中对茅屋的描绘,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士人身处困境的现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可能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独自在简陋的茅屋中写作,感受到外界的寒冷与内心的孤寂,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夜雪》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寒冬夜晚的凄凉气氛。诗的开头“夜集群山雪”,通过“雪”字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接着“寒欺一把茅”,表现出诗人在茅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寒冷,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冷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助。
“红炉无宿火,黄绢有新抄”,诗人在寒冷中无奈地面对空荡荡的炉子与新写的文章,似乎在表达一种无所依靠的状态。接下来的“坐久灯排粟,杯行橘解包”,描绘了静谧的夜晚里,诗人沉浸在思考与饮酒中,灯光映照下的桌面和酒杯的流转,又增添了一种温暖与人情的气息。
最后两句“颓然投败絮,老懒信儿嘲”,则是诗人在感到颓废和孤独时的真实写照,仿佛在讽刺自己年老无力的状态,也暗含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集群山雪:夜晚,群山被雪覆盖,描绘出寒冷的冬季景象。
- 寒欺一把茅:寒气逼近一座简陋的茅屋,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 红炉无宿火:炉子里没有火,暗示着寒冷和缺乏温暖。
- 黄绢有新抄:黄绢上写着新抄的文章,显示出诗人仍在工作。
- 坐久灯排粟:长时间坐着,灯光映照下的桌面像排成的粟米,形象生动。
- 杯行橘解包:酒杯在橘子皮的包裹中流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颓然投败絮:感到颓废,像是投在破旧的絮状材料上。
- 老懒信儿嘲:年老的人在嘲笑他,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与自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粟米,形象生动。
- 拟人:寒冷似乎在“欺”人,增加了情感色彩。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在寒冷与孤独中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
- 茅屋:代表简朴的生活状态。
- 红炉:象征温暖与希望的缺失。
- 黄绢:象征文化与内心的追求。
- 灯:象征思考与启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宿火”指的是什么?
- A. 有火
- B. 没有火
- C. 火很旺
- D. 火很小
-
“杯行橘解包”中“杯”指的是什么?
- A. 杯子
- B. 酒杯
- C. 茶杯
- D. 水杯
-
诗中“颓然投败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兴奋
-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寒食》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安石《寒食》:同样描绘寒冷的季节,但更多的是对节令的纪念与思考。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与朱翌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古诗词分析书籍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