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时间: 2025-01-19 19:06:43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阳光红得像火,晴空中的蓝色胜过了碧蓝。
云朵的形状各不相同,月亮在三日初升时显得弯弯的。
大雁思念北方,砧板上的忧愁满载着南方的水流。
萧条的秋天气息已经弥漫,虽然未老却已深深理解这种感觉。

注释

字词注释

  • 夕照:傍晚的阳光。
  • :指火焰,形容夕阳的红色。
  • 兽形云:形状像动物的云朵。
  • 弓势:像弓形的月亮,特指新月。
  • 雁思:指大雁的思乡之情。
  • 砧愁:砧板上的愁绪,暗指思念的苦涩。
  • 萧条:形容冷清、凄凉的景象。
  • 未老已深谙:虽未到老年,却深刻理解。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唐诗中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而闻名,尤其擅长写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秋思》是在白居易的晚年创作的,诗中流露出对秋天的感慨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在仕途波折后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秋思》是一首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象而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诗的开头用夕阳和晴空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秋日的图景,夕照的红与晴空的碧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兽形云”和“弓势月”展现了秋天的变化,云朵的多样和新月的弯曲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接下来的两句“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大雁自北方飞来,和砧板上的忧愁相结合,形成了鲜活的意象,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惦记与牵挂。最后一句“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了在秋季的萧条中,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人对故乡的思念,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夕照红于烧:描绘夕阳的红色,似火焰般灿烂,展现秋日的温暖色彩。
  2. 晴空碧胜蓝:晴朗的天空比起深蓝天更加清澈,表露出一种宁静的秋天气氛。
  3. 兽形云不一:形态各异的云朵,反映自然的多样性和变化。
  4. 弓势月初三:新月的形态如弓,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5. 雁思来天北:大雁南飞,思念北方故乡,表现离愁别绪。
  6. 砧愁满水南:砧板上的愁苦,象征着思念的沉重与难以释怀。
  7. 萧条秋气味:秋天的气息显得冷清,带来一种孤独感。
  8. 未老已深谙:尽管未老,但对生活的感悟已深刻,表现人生的智慧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比作火焰,形象生动。
  • 对仗:如“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砧板上的愁绪拟人化,使情感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和对温暖人情的渴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季节变化紧密结合,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照:象征温暖与希望。
  • 晴空:代表宁静与清澈。
  • 兽形云:多样性和变化的象征。
  • 弓势月:暗示新生与希望。
  • :思乡的象征。
  • :思念的沉重感。
  • 秋气:孤独与萧条,生活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夕照红于烧”中的“烧”指代什么? A. 火焰
    B. 阳光
    C. 夕阳

  2. “雁思来天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忧愁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
    C. 拟人

答案

  1. A
  2. B
  3. B,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浓厚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秋思》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描绘秋天的景象,而后者则通过夜晚的宁静引发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以上是对《秋思》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