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三首》

时间: 2025-01-04 09:51:19

嬴氏曾驱六合人,蔡侯只用一州民。

立犀岂不贤川守,鞭石何须役海神。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洛阳桥三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嬴氏曾驱六合人,
蔡侯只用一州民。
立犀岂不贤川守,
鞭石何须役海神。

白话文翻译:

曾经嬴氏驱动了天下的人,
而蔡侯却只用一州的百姓。
立犀难道不算是明智的川守,
为何要鞭策石头来驱使海神呢?

注释:

  • 嬴氏:指的是嬴姓的统治者,历史上指秦国。
  • 六合:指的是中国的四面八方,广泛的地域。
  • 蔡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蔡国国君。
  • 立犀:立犀是指对河流或山川的治理,立犀即是指治理水域的能力。
  • 鞭石:比喻用不必要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 海神:指的是掌管海洋的神明,这里象征着自然力量。

典故解析:

  • 嬴氏与蔡侯:嬴氏代表的是强大的秦国,而蔡侯则是相对小国的统治者,诗中暗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治理策略的对比。
  • 立犀与海神:这里提到的“立犀”可能是指治理水域的明智,而“鞭石”则是指用不当的手段去操控自然,反映了对治理智慧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阳,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反映了对治理智慧的反思,表达了对人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刘克庄在《洛阳桥三首》中,以历史典故为基础,通过对嬴氏和蔡侯的对比,阐述了治理之道的智慧。诗中提到的“立犀”与“鞭石”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理智治理与盲目行动之间的差异。诗人通过这两者的比较,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思考,暗示了治理国家的智慧不仅在于权力的大小,更在于策略的合理与否。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诗人在用词上也颇具匠心,尤其是对“鞭石”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使得整首诗在激昂之中透出一丝幽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嬴氏曾驱六合人”:嬴氏曾经统治了八方之人,暗指秦国的强大。
  • “蔡侯只用一州民”:与其相比,蔡侯的统治范围相对狭小,只能依赖一州百姓。
  • “立犀岂不贤川守”:治理水域的智慧,立犀让人赞叹。
  • “鞭石何须役海神”:为何要用不必要的手段去控制自然,显得愚蠢和不必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鞭石”比喻用不当的方法做无用功,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治理智慧的思考,强调了明智的治理策略比单纯的权力更为重要,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嬴氏:象征权力与统治。
  • 蔡侯:代表地方治理。
  • 立犀:象征智慧与策略。
  • 鞭石:象征盲目的行为和无效的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嬴氏曾驱六合人”中的“六合”指什么?

    • A. 四面八方
    • B. 一州之地
    • C. 海洋
    • D. 山川
  2. “立犀”在诗中代表什么意思?

    • A. 直接统治
    • B. 智慧与治理
    • C. 力量
    • D. 欺骗
  3. “鞭石”所隐含的意思是什么?

    • A. 有效治理
    • B. 无用功
    • C. 直接打击
    • D. 传统技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 李白《将进酒》:反映对人生和权力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的诗作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刘克庄更着重于治理智慧,而杜甫则更偏向于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