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6 10:40:38

春昼永。

接叶鸣禽相应。

风定落红香一径。

疏疏窗竹影。

寂寞年时酒病。

远笛悠悠吹醒。

间上层楼天又暝。

云山青不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陈云(宋代)
春昼永。接叶鸣禽相应。风定落红香一径。疏疏窗竹影。寂寞年时酒病。远笛悠悠吹醒。间上层楼天又暝。云山青不尽。


白话文翻译:

春日的白昼悠长,树叶间鸟儿鸣叫相呼应。微风停息,落花的香气弥漫在小径上。窗外稀疏的竹影摇曳,孤寂的时光让我因酒而病。远处的笛声悠悠传来,将我从沉思中唤醒。楼间的天色又渐渐暗淡,远方的云山青色似乎没有尽头。


注释:

  • 春昼永:春天的白昼很长。
  • 接叶鸣禽相应:树叶间的鸟鸣声相互应和。
  • 风定落红香一径:微风平息,落花的香气弥漫在小路上。
  • 疏疏窗竹影:窗外稀疏的竹影摇动。
  • 寂寞年时酒病:孤独的岁月让我因饮酒而生病。
  • 远笛悠悠吹醒:远处的笛声轻轻传来,唤醒了我。
  • 间上层楼天又暝:楼间的天空又逐渐黑暗下来。
  • 云山青不尽:远处的青山和云彩似乎无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云,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反映个体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开篇“春昼永”便设定了悠长的春日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如“接叶鸣禽相应”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诗人用“风定落红香一径”传达了春风拂面的温暖,以及落花飘香的惬意。

然而,诗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内心的“寂寞”与“酒病”却让人感受到一丝孤独的苦涩。随着“远笛悠悠吹醒”,笛声犹如一缕清风,唤醒了诗人的思绪,但随之而来的“天又暝”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一句“云山青不尽”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喻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昼永:春日的白昼很长,给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感觉。
  2. 接叶鸣禽相应:树叶间传来的鸟鸣声,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3. 风定落红香一径:微风停息,落花的香气在小径上飘散,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4. 疏疏窗竹影:窗外稀疏的竹影,暗示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5. 寂寞年时酒病:表达了诗人因孤独而感到的忧伤,酒成为一种逃避。
  6. 远笛悠悠吹醒:远处悠远的笛声打破了寂静,唤醒了诗人的思绪。
  7. 间上层楼天又暝:在楼间的星空下,时间又在悄然流逝。
  8. 云山青不尽:远方的云山似乎没有尽头,象征着无限的希望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鸟鸣、笛声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远笛悠悠”和“天又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昼: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鸣禽:表达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落红: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
  • 竹影:代表宁静与孤独。
  • 远笛:寓意思绪的流动与内心的觉醒。
  • 云山:象征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昼永”中的“永”意指什么?

    • A. 短暂
    • B. 悠长
    • C. 黑暗
    • D. 明亮
  2. 诗中“疏疏窗竹影”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3. “远笛悠悠吹醒”中的“悠悠”给人怎样的感觉?

    • A. 急促
    • B. 宁静
    • C. 喧闹
    • D. 短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孤独与思乡之情,与本诗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谒金门》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战乱中的忧伤,而《谒金门》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