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同学》

时间: 2025-01-01 14:32:28

蚕丝义理苦追寻,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同学
作者: 姚勉 〔宋代〕

蚕丝义理苦追寻,
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
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
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
何时许我一登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用“蚕丝”比喻自己的学问,虽然艰难,却始终在追寻真理;而心中所想的理想与外界的纷扰是难以相容的。没有伯乐的识别,自己的价值难以体现;没有知音的陪伴,志同道合的朋友难寻。泉水的源头宁静深远,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前行的道路越走越深。仰望高耸的泰山和北斗星,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呢?


注释:

  • 蚕丝:比喻追求的艰辛,蚕丝的制作过程漫长而艰难。
  • 方寸:指心中所想,意为心灵的空间。
  • 伯乐:古代识马之人,借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 子期:指古代音乐家,喻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泉源:水的源头,象征知识的根基。
  • 学海:比喻知识的广阔无边。
  • 泰山:象征高大的理想和目标。
  • 北斗:指北斗星,象征方向和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生活于宋代,诗人及学者,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学习的追求,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求学之际,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学问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示同学》一诗,以“蚕丝义理”开篇,既传达出追求知识的艰辛与执着,又引出了对外物侵扰的无奈。作者通过对比伯乐与子期,表达了对知己的渴求,折射出士人在学术与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的理解:知识的深邃和无尽,暗示着学习过程中的孤独与努力。

最后两句“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对理想与成就的渴望。泰山与北斗不仅是实物的象征,更是理想和目标的代名词,显示出作者渴望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理想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蚕丝义理苦追寻:用蚕丝的艰辛比喻追求知识的过程,表达出学习不易的感受。
  2. 方寸那容外物侵:心中理想难以被外界干扰,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3. 伯乐未逢无识价:没有懂自己的人,才能无法被认可,反映出寻求认同的渴望。
  4. 子期不遇少知音: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孤独的学习过程让人倍感失落。
  5. 泉源有本渊渊静:知识的源头深邃而静谧,暗示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与沉淀。
  6. 学海无涯步步深:学习的道路无止境,强调学习的艰辛与深度。
  7. 仰望泰山高北斗: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目标,表达出对未来的向往。
  8. 何时许我一登临:渴望实现理想的心情,感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蚕丝”比喻学问,形象生动。
  • 对仗:如“伯乐未逢”和“子期不遇”,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泰山和北斗象征着理想与目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追求知识与理想的艰辛,以及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与思考,展现了士人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丝:追求知识的艰辛。
  • 伯乐子期: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识才之人。
  • 泉源:知识的根基。
  • 学海:知识的广阔。
  • 泰山北斗:理想与目标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蚕丝义理苦追寻”中的“蚕丝”比喻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知识的追求
    C. 爱情的痛苦
    答案:B

  2. “伯乐未逢无识价”中的“伯乐”指的是谁? A. 一位著名的马夫
    B. 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C. 古代的诗人
    答案:B

  3. 诗中提到“仰望泰山高北斗”,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向往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示同学》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加强调学习的艰辛与孤独,而后者则更着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