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小沙溪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17:25

诸峰知我厌泥行,捲尽痴云放嫩晴。

不分竹梢含宿雨,时将残点滴寒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小沙溪 其二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诸峰知我厌泥行,
捲尽痴云放嫩晴。
不分竹梢含宿雨,
时将残点滴寒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泥泞道路的不满。山峰似乎知道我厌倦了在泥泞中行走,于是将那愚蠢的云彩卷走,让我看到清新的晴空。竹梢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雨水,时不时传来几滴寒声,仿佛在诉说着清晨的宁静与冷意。

注释:

  • 诸峰:众多的山峰。
  • 厌泥行:厌倦在泥泞中行走。
  • 捲尽:卷走、清除。
  • 痴云:愚蠢的云,指阴沉的云。
  • 嫩晴:清新的晴天。
  • 不分:不分辨。
  • 宿雨:昨夜的雨。
  • 寒声:凉意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天池,江西余干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活体验来表现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

《宿小沙溪 其二》写于作者旅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美好天气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宿小沙溪 其二》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示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情感的真挚流露。开头“诸峰知我厌泥行”,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山峰似乎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暗示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接下来的“捲尽痴云放嫩晴”则展现了诗人对阴沉天气的厌倦和对阳光明媚的向往,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竹梢含宿雨”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竹子上残留的雨水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机,增强了诗的意境。而“时将残点滴寒声”则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晨的溪边,感受到一丝寒意与清新。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诸峰知我厌泥行:山峰似乎能感受到我的厌倦,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沟通。
  2. 捲尽痴云放嫩晴:将愚蠢的阴云卷走,展现了清新明亮的天空,传达了对美好天气的向往。
  3. 不分竹梢含宿雨:竹梢上仍然留有昨夜的雨水,渲染了清晨的宁静。
  4. 时将残点滴寒声:偶尔传来的滴水声,增添了清晨的寒意与静谧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诸峰知我厌泥行”,赋予山峰感情,增强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捲尽痴云放嫩晴”,形成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清新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稳定与永恒,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 泥行: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扰,表达诗人的厌倦。
  • 竹梢:象征清新与生命力,展现自然的美好。
  • 宿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增添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诸峰知我厌泥行”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山峰会让人感到疲惫
    B. 山峰能理解诗人的心情
    C. 山峰总是阴沉的

  2. 诗中“捲尽痴云放嫩晴”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阴雨天气
    B. 明媚的阳光
    C. 寒冷的冬天

  3. “竹梢含宿雨”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竹子上有残留的雨水
    B. 竹子下有许多泥土
    C. 竹子被风吹得摇摆不定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宿小沙溪》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情感流露,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