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周亨叔主簿见赠》
时间: 2025-01-01 14:4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百里蟠穹苍,绝顶阴云常下覆。
晴日天风忽扫除,翠壁千层开锦绣。
我来庐山初得君,爱君面有庐山秀。
长篇险韵使我惊,忽获风流云散后。
气味清新满牙颊,如入洞庭尝橘柚。
梅子如钱柳絮飞,杜鹃哀号山雨昼。
念君明当京邑行,马蹄蹴踏春泥绉。
黄陂新息道路迥,野饭藜羹须强嗅。
天街到日夏渐热,车毂相摩汗如溜。
丈夫功名非苟取,劝子未用轻蓝绶。
山中五月早归来,涧底清泠当共漱。
白话文翻译:
庐山如同一座苍穹,横亘百里,山顶常常笼罩着阴云。
晴天的风忽然将阴云驱散,层叠的翠绿山壁如同开出的锦绣。
我第一次来到庐山见到你,欣赏你面容如同庐山的秀丽。
那长篇的险峻韵律令我震惊,仿佛在风流云散之后,恍如重获新生。
清新的气息满口而来,如同在洞庭湖品尝橘子和柚子。
梅子的形状像钱,柳絮在空中飞舞,杜鹃在山雨中哀鸣。
想到你明天将在京城出行,马蹄踏着春泥,留下深深的印迹。
黄陂的路途迂回,野外的饭菜味道浓郁,须得细细品味。
夏天的天街渐渐热起来,车轮摩擦,汗水如同溪流。
男子汉的功名不是轻易得来的,劝你不要轻视蓝色的绶带。
在山中待到五月再归来,涧底的清泉可以共饮。
注释:
- 庐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锦绣:形容景色华丽如同绣品。
- 气味清新:指自然环境清新宜人。
- 京邑:指京城,即古代的都城。
- 蓝绶:古代文官的标志,象征功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潜,宋代著名诗人、僧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清新的情感表达著称。他的诗风典雅,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庐山时,因见到朋友而作。诗中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更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酬周亨叔主簿见赠》是一首描写庐山风光及人际情感的诗作。诗的开篇用“庐山百里蟠穹苍”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通过晴日的变化,诗人用“晴日天风忽扫除,翠壁千层开锦绣”将庐山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喜悦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在描写友人时,诗人用“爱君面有庐山秀”将友人的面容与庐山的美丽相提并论,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欣赏。全诗中流露出的清新气息,如“气味清新满牙颊”描绘了自然的诱人之处,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马蹄蹴踏春泥绉”,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出行的期盼与祝福。这种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情与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庐山百里蟠穹苍:描绘庐山的宏伟和苍劲。
- 绝顶阴云常下覆:山顶常被阴云笼罩,暗示天气的变化无常。
- 晴日天风忽扫除:晴天的风突然驱散了阴云,象征生命的转机。
- 翠壁千层开锦绣: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层次与美丽。
- 我来庐山初得君:初次来到庐山,见到了朋友。
- 爱君面有庐山秀:赞美友人的面容如同庐山的秀丽。
- 长篇险韵使我惊:对诗歌的艺术感到震惊。
- 气味清新满牙颊:描绘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 梅子如钱柳絮飞:梅子的形状与飞舞的柳絮,展现春日的生机。
- 杜鹃哀号山雨昼:描绘杜鹃鸟的哀鸣与山雨交织的情景。
- 念君明当京邑行:思念友人即将去京城的旅程。
- 马蹄蹴踏春泥绉:描绘友人骑马行走在春泥上的情景。
- 黄陂新息道路迥:描写路途的曲折与艰辛。
- 野饭藜羹须强嗅:强调野外饭菜的朴实。
- 车毂相摩汗如溜:描绘夏季出行的炎热与辛苦。
- 丈夫功名非苟取:强调男子汉的功名不是轻易所得。
- 劝子未用轻蓝绶:劝诫友人不要小看功名。
- 山中五月早归来:希望友人能在五月归来。
- 涧底清泠当共漱:表达与友人共饮清泉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子如钱”将梅子的形状比作钱,形象生动。
- 对仗:如“杜鹃哀号山雨昼”,音韵和谐,增加诗的美感。
- 拟人:如“气味清新”,使自然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庐山的自然美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美。
- 春泥:象征希望与生机。
- 杜鹃:象征悲伤与离别。
- 蓝绶:象征功名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庐山位于哪个省?
- A. 湖南
- B. 江西
- C. 浙江
- D. 四川
-
诗中提到的“梅子如钱”是指什么?
- A. 梅子形状
- B. 梅子的味道
- C. 梅子的颜色
- D. 梅子的数量
-
“气味清新满牙颊”中的“气味”指什么?
- A. 食物气味
- B. 自然气息
- C. 花香
- D. 酒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以雄浑的气势描绘山岳之美,而释道潜的《酬周亨叔主簿见赠》则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人际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