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寿昌道中》

时间: 2025-01-01 14:19:39

债甘偿道路,脚惯踏江村。

蓦地心生愧,何人日掩门。

安贫居陋巷,无事对清樽。

我亦动思静,此怀与谁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债甘偿道路,脚惯踏江村。
蓦地心生愧,何人日掩门。
安贫居陋巷,无事对清樽。
我亦动思静,此怀与谁论。

白话文翻译:

在偿还债务的路上,走在江村的我已经习惯了。
忽然心中感到愧疚,想问问有谁在日头下关上了门。
我安于贫困,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无所事事,面对着清酒独自品味。
我也开始思考静思,这种情怀又能与谁分享呢?

注释:

  • 债甘偿:指乐于偿还债务。
  • 江村: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村庄,或是象征着乡村的宁静。
  • 蓦地:突然间,出乎意料地。
  • 心生愧:心中感到惭愧。
  • 日掩门:白天关上门,暗示一种隐居或避世的生活。
  • 安贫:安于贫穷,接受贫困的生活。
  • 陋巷:简陋的小巷。
  • 清樽:指清酒的酒杯。
  • 动思静:指心中产生思考和内心的宁静。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历史典故涉及,但诗中提到的隐居生活和清酒饮用的意象常见于古代文人诗作,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希逢,生活于宋代,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他生活相对贫困、处于思考人生的阶段所作,反映了他对贫困生活的接受与内心情感的独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内心情感的深思。开篇“债甘偿道路”,直接点明了生活的现实,作者不畏艰难,乐于偿还债务,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接下来的“脚惯踏江村”,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的常态,生动而真实。

而在“蓦地心生愧”一句中,诗人突然产生了愧疚感,可能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思考,或是对他人生活状态的反思。这种愧疚感让人联想到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安贫居陋巷”则展现了诗人对贫穷生活的接受,反映了他不追求物质享受、回归内心的宁静。而“无事对清樽”则表现了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独自品酒,既有淡淡的孤独感,也有对生活的沉淀与反思。

最后一句“此怀与谁论”则是对心中情感的无奈和孤独,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情感无处倾诉,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哲思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债甘偿道路”:在偿还债务的路上,我心甘情愿。
    • “脚惯踏江村”:我已经习惯了走在江村的道路上。
    • “蓦地心生愧”:突然间心中感到内疚。
    • “何人日掩门”:想知道有谁在白天关上了门?
    • “安贫居陋巷”:安于贫困,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 “无事对清樽”:没有事情可做,独自面对清酒。
    • “我亦动思静”:我也开始思考与内心的宁静。
    • “此怀与谁论”:这种情怀又能与谁分享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偿还债务的道路,表达生活的艰辛。
    • 对仗:如“安贫居陋巷,无事对清樽”,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何人日掩门”,深化了内心的孤独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贫困的接受与内心的独白,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债务:象征生活的压力与责任。
  • 江村:代表乡村宁静的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愧疚:象征内心的道德责任与自我反省。
  • 清樽: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安贫居陋巷”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富贵
    B. 安于贫困
    C. 渴望外出

  2. 诗人“何人日掩门”中的“日”是指哪个时间段?
    A. 晚上
    B. 中午
    C. 白天

  3. “我亦动思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状态是?
    A. 忙碌
    B. 思考与宁静
    C. 兴奋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赵希逢的诗更加关注内心的愧疚与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追求自由的态度。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显得豁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赵希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