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日酒散已二鼓与千里步月因至水堂》

时间: 2024-12-29 03:06:28

雪后泥方冻,酒阑寒少威。

傍云生夜月,唤客出柴扉。

篱败犬声合,街闲人影稀。

石栏山几尺,暝霭只依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后泥方冻,酒阑寒少威。
傍云生夜月,唤客出柴扉。
篱败犬声合,街闲人影稀。
石栏山几尺,暝霭只依依。

白话文翻译:

雪后,泥土刚刚结冻,酒席已结束,寒意渐浓,酒的威力也减弱。夜晚的月亮在云旁升起,呼唤客人打开柴门。篱笆破败,犬吠声此起彼伏,街道上人影稀少。石栏的高度不过几尺,傍晚的烟霭依然萦绕。

注释:

  • 雪后:指雪停之后的景象。
  • 泥方冻:泥土刚刚结冻,表示气温较低。
  • 酒阑:酒席快要结束。
  • 寒少威:寒冷使酒的劲头减弱。
  • 傍云生夜月:月亮从云边升起。
  • 唤客:呼唤客人。
  • 柴扉:柴门,常用于农家。
  • 篱败:篱笆破损。
  • 犬声合:犬吠声相继,形成一种合奏。
  • 街闲:街道上人很少,显得冷清。
  • 石栏:石制的栏杆。
  • 暝霭:傍晚的雾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冬季,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饮酒后归家,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寒冷,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冬日夜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开头两句“雪后泥方冻,酒阑寒少威”通过对比,表现了雪后的冷清与酒席的结束,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傍云生夜月,唤客出柴扉”则将月光与人们的活动相结合,暗示着尽管外面寒冷,但人们仍然有聚会的需要。

“篱败犬声合,街闲人影稀”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篱笆破碎,狗吠声此起彼伏,街道上人影稀少,所有元素都在强调一种孤寂的感觉。而最后一句“石栏山几尺,暝霭只依依”则把视线转向远方的山景,山不高,却因为夜色的笼罩而显得朦胧,给人一种悠远而又含蓄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寒冷中对生活的深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后泥方冻:描绘了雪后泥土结冻的情景,暗示刚刚经历的寒冷。
  2. 酒阑寒少威:酒席结束,酒的热烈气氛已不复存在,反映出冬夜的冷寂。
  3. 傍云生夜月:月亮从云边升起,渲染了夜的宁静。
  4. 唤客出柴扉:呼唤客人,表明人们在这样的夜晚仍然有聚会的需要。
  5. 篱败犬声合:篱笆破败,犬吠声相继,突出夜晚的静谧与寂寞。
  6. 街闲人影稀:街道上人很少,显得冷清。
  7. 石栏山几尺:描绘了矮小的石栏和近处的山景,增强了空间感。
  8. 暝霭只依依:夜色中的烟霭柔和,增添了一种模糊的美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酒阑寒少威”与“傍云生夜月”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情感对照。
  • 拟人:将月亮与客人相结合,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意象:雪、泥、酒、月、犬声等意象构成了整个冬夜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寒冷的冬夜,表现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然的感悟,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寒冷与纯净,也暗示了孤独。
  • :代表了人际交往的温暖,但在寒冷中显得无力。
  • :象征着宁静与思索,带来一丝希望。
  • 篱笆与犬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粗糙,增添了乡村的气息。
  • 石栏与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雪
    B. 雨
    C. 霜
    D. 风

  2. 诗人通过哪一句表达了夜晚的寂静? A. 篱败犬声合
    B. 酒阑寒少威
    C. 石栏山几尺
    D. 傍云生夜月

  3. 该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涉及饮酒与自然的主题,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独自饮酒时的孤独与豪情。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更强调思念之情。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宁静和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