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中杂兴 高登 〔宋代〕
不羡云霄欲网罗, 百年人物总相磨。 死如归耳生如寄, 造物从今奈我何。
白话文翻译:
我不羡慕那些在云霄之上被网罗的人, 百年来的人物都在相互磨砺。 死亡就像回家一样,生命只是暂时的寄居, 从今以后,造物主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 不羡:不羡慕。
- 云霄:极高的天空,比喻高位。
- 欲网罗:想要被网罗,指被朝廷或其他权力机构所用。
- 百年人物:指历史上的人物,也泛指所有的人。
- 总相磨:总是在相互磨砺,指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 死如归耳: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 生如寄:生命只是暂时的寄居,形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主宰,即造物主或天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登(生卒年不详),字彦修,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这首诗是他在病中写下的杂兴,反映了他对生死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高登病中创作的,他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接受和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显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首句“不羡云霄欲网罗”表明诗人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不羡慕那些在高位上被权力束缚的人。第二句“百年人物总相磨”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磨砺中成长。后两句“死如归耳生如寄,造物从今奈我何”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坦然态度,认为死亡就像回家一样自然,生命只是暂时的寄居,无论造物主如何安排,他都能接受。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显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羡云霄欲网罗”:诗人表示自己不羡慕那些在高位上被权力束缚的人,显示出他对世俗荣华的淡泊态度。
- “百年人物总相磨”:诗人认为人生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磨砺中成长,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死如归耳生如寄”:诗人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认为死亡就像回家一样自然,生命只是暂时的寄居,显示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 “造物从今奈我何”:诗人表示无论造物主如何安排,他都能接受,显示出一种超脱和豁达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死如归耳生如寄”中,诗人用“归”和“寄”来比喻死亡和生命,形象地表达了生死的自然和无常。
- 对仗:“死如归耳生如寄”中,“死”与“生”、“归”与“寄”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诗人通过对生死的坦然接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和对世俗荣华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 云霄:象征高位和权力。
- 百年人物:象征人生和社会。
- 死如归耳:象征死亡的自然和必然。
- 生如寄: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不羡云霄欲网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羡慕高位 B. 淡泊名利 C. 追求权力 D. 渴望自由
-
“百年人物总相磨”中的“相磨”指的是什么? A. 相互磨合 B. 相互竞争 C. 相互磨砺 D. 相互依赖
-
“死如归耳生如寄”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什么态度? A. 恐惧 B. 接受 C. 逃避 D. 疑惑
-
“造物从今奈我何”中的“造物”指的是什么? A. 自然 B. 天命 C. 人类 D. 社会
答案:1. B 2. C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死的坦然态度。
- 王维《终南别业》: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态度。
诗词对比:
- 高登的《病中杂兴》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但高登的诗更加简洁明了,而苏轼的诗则更加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高登的诗作,并对宋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对宋代诗歌进行了全面的鉴赏和分析,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