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内》
时间: 2025-01-19 20:48: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内
作者:陈师道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母亲对丈夫和孩子分别的深切思念。母鹿常常看顾着自己的幼子,燕雀也有自己的依附。我们夫妻相伴已经五年,却经历了三次分离。儿女难道不思念吗?母亲已经老去,女儿也已出嫁。父亲和儿子各自随母亲而去,既让人欣喜又令人悲伤。关山河流万里,孩子何时才能回来?三岁的小孩无法言语,白发苍苍的母亲只能以此为期。百亩的土地并不算多,几口人也能不饥饿。她默默忍受着不敢尽情发泄心中的怨怼,想要埋怨归来的人又该向谁说呢?
注释
- 麀麌:母鹿,形象化地表达母爱。
- 燕雀:燕子和雀鸟,象征依附和归属。
- 笄:古代女子用来束发的器具,表示成年。
- 白首:指老年,表明时间的流逝。
- 吞声:指压抑情感,不敢直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师道,号仲华,晚号曰白云山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微情感为题材,表达对人生、家庭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家庭离散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成员常常因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而分离,诗人以个人情感反映社会普遍现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与无奈。开篇以“麀麌顾其子”引入,勾勒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接着通过“燕雀各有随”进一步延伸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依附关系,暗示了家庭的温暖与联系。诗中反复提及的“别离”与“思念”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张力。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不仅描绘了对孩子的怀念,还流露出对母亲角色的深切同情,表现出家庭中的牵绊和责任。诗的最后两句“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内心的压抑与无奈,使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上达到了顶峰。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情感,意象鲜明,既有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渗透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麀麌顾其子:母鹿看护着自己的幼崽,暗喻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 燕雀各有随:小鸟各有归宿,强调家庭的依恋。
- 与子为夫妇:夫妻共同生活,表达亲密关系。
- 五年三别离:五年间经历了三次分离,突显离别的痛苦。
- 儿女岂不怀:儿女难道不思念母亲吗,反映思念之情。
- 母老妹已笄:母亲年迈,女儿已成年,感叹时光流逝。
- 父子各从母:父亲和儿子各自随母亲而去,既喜又悲。
- 关河万里道:距离遥远,子女何时归来。
- 三岁不可道:三岁小孩不能言语,表达无奈。
- 白首以为期:希望以白发之年为期,体现绝望。
- 百亩未为多:拥有的土地并不算多,表明生活的艰辛。
- 数口可无饥:几口人也能填饱肚子,反映生活现状。
- 吞声不敢尽:压抑内心的怨恨。
- 欲怨当归谁:想要埋怨归来的人,但不知该向谁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麀麌”和“燕雀”比喻母亲与孩子间的感情。
- 对仗:如“可喜亦可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动物拟人化,增加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家庭离散与思念之情展开,表现了母亲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与对离别的无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麀麌:象征母爱,表达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怀。
- 燕雀:象征家庭的温暖与依附关系。
- 白首: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关河:象征遥远的距离与分离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象征是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母爱
- D. 亲情
-
诗中“父子各从母”的含义是什么?
- A. 家庭团聚
- B. 亲情的割舍
- C. 母亲的责任
- D. 社会的无奈
-
“吞声不敢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欣喜
- B. 愤怒
- C. 无奈
- D. 感动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描绘了对爱与家庭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离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谊的告别。
- 《春望》(杜甫):描绘了家庭的困苦与对未来的希望,主题相似,却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汇编与分析。
- 《古诗词鉴赏辞典》:对古诗词的解析与赏析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