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时间: 2025-01-04 07:55:36意思解释
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作者: 杜甫 〔唐代〕
原文展示: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
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
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
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
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
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
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辞别了千秋节,感伤八月的到来。
往昔朝廷常举行盛大的宴会,壮丽的景象已成尘埃。
凤鸟编织的纪年已成往事,龙池的池水也被战火摧毁。
湘川的新泪流淌,秦树的远望只剩下空楼台。
珍宝镜前的群臣如昔,而金吾的万国皆已回归。
街上的酒尊不再被重视,白发之人独自感到悲哀。
皇上的气度如同云霄一样开阔,风中彩旗高高飘扬。
仙人奏乐,王母献上了仙桃。
罗袜和红蕖鲜艳夺目,金羁和白雪毛相映成趣。
舞阶上端着寿酒,走索的乐工背负着秋毫。
圣主的荣耀在他年中如金,而今日的忧虑使人心劳。
桂江流向北,眼前满是波涛汹涌。
注释:
- 千秋节:指的是唐明皇的生日,盛大的庆祝活动。
- 凤纪:指凤鸟的纪年,象征国家的祥瑞与繁荣。
- 龙池:指的是皇宫的池塘,象征皇权与富贵。
- 宝镜:比喻群臣的赞美与朝廷的繁荣。
典故解析:
- 王母献桃:源于《山海经》,王母是西王母,她所献的仙桃象征长寿与幸福。
- 仙人张乐:古代传说中仙人演奏音乐的场景,表达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之后,国家动荡,杜甫感受到的愁苦与怀旧情绪在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千秋节的庆祝与诗人对往昔盛世的追忆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千秋节的感慨,勾勒出盛世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开头两句以“自罢”和“频伤”引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失落感。接着,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凤纪”“龙池”“湘川”等,描绘了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凋零。诗中对饮酒的冷淡和白首的悲哀,突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则以桂江流向北的意象,象征着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全诗在感伤中又带有思考的深度,展现了杜甫的卓越才华与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罢千秋节:表明诗人已辞别盛大的庆典,暗含对逝去岁月的惋惜。
- 频伤八月来:感叹八月的到来,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 先朝常宴会:追忆先朝的盛大宴会,反衬现状的苍凉。
- 壮观已尘埃:盛世的景象已成往事,表达对历史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宝镜群臣得”,比喻权力和国君的威望。
- 拟人:如“桂江流向北”,使自然景象富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秋节: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盛世。
- 湘川:代表着诗人的故乡与思乡之情。
- 桂江: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千秋节”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明皇的生日
C. 春节 -
诗中提到的“凤纪”象征什么?
A. 国家繁荣
B. 人民疾苦
C. 战争破坏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时间的感慨与对盛宴的追求,但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豪放气质。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与故事的结合,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两者皆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